李南晖
李南晖讲师男,1970年生。1992年暨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6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及唐代文学。近年主要研究唐代偏记小说(一般称"笔记小说"),由此亦涉猎唐代史学史的领域。
开设课程
先秦两汉文学史
唐人小说研究
主要著作
《左传直解》(合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
主要论文
1.《〈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唐国史辨疑》 《文史》第58辑 2002年3月
2.《〈史通·古今正史〉唐史笺证》 《文献》2000年第3期
3.《〈大唐新语〉校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5期
4.《旧学新知,邃密深沉--评〈《诗经》的文化阐释〉》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学术交流
2002年6月参加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举办的第五届两岸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唐纪传体国史修撰考略》。
李南晖(1709一1784)字仲晦,一字迎旭,号青峰,别号西海云樵。清朝官员、学者。通渭县人。
少时家贫,十龄始入塾。勤奋好学,应对敏捷。冬日仅单衣,未见有寒相。尝自磨一大砚以研墨习贴,蒙师王希旦见而联句以试:“砚大文章大。”南晖应声曰:“心宽天地宽。”王大奇之,赞曰:“此子不可羁勒。”
清雍正八年(1730),县试、府试皆第一。次年院试优等,以生员入县学。应制以外,通十三经,精廿一史,尤喜易理。博涉广搜,勤心不辍。始志于经学,欲有所发明,“内以修己齐家,外以立教治人,毋徒为俗学所囿”。
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赴京会试,屡荐未中。遂无心科举,专意授徒治经。累聘秦州、桥陵、桐柏、中部书院山长。乾隆三十年(1765)知四川嘉定府威远县。在职十五载,有能名,善决狱。勤政务,究民瘼,筑城池,固河堤。建万年桥,民称“李公桥”。修威远县志,创青峰书院,捐俸以给诸生膏火。常集诸生,谕以修身穷理,淡泊宁静。以所著《慎思录》裁选警句,亲笔书丹,命匠镌石一百八十八块,砌于青峰书院慎思堂壁,以便诸生朝夕省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金川之役,督运兵饷。时阿桂以军功卓异保奏入觐,自以年老辞不赴。四十四年(1779)归里,授徒为业。
四十九年(1784)五月十二日,甘回新教变起,率子思沆、犹子师沆召募壮夫百五十人助城守,累掷大石坚拒。城陷巷战,与子思沆不屈殉身。威远县民立祠祀之。诏以知府之仪葬祭,赠太仆寺卿从三品,供昭忠、乡贤祠。《清史稿》、《四川通志》、《甘肃人物志》、《威远县志》、《通渭县志》并有传。通渭县民敬为城隍,至今祠之。
平生潜心易理,几近于痴。为秦州书院山长时,绘太极、河图于宅壁,朝夕揣摩,久之豁然有悟,以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与三圣人系辞,无不出自河图。此世学未发之旨也。三十余载孜孜矻矻,著《读易观象》四十卷、《羲皇易象新补》、《易象图说续论》十卷。
微时师从巩介亭十六载,介亭服膺河东薛暄,而南晖发扬修己复性之理,居敬穷理,克己养气,躬行自省。《慎思录》思致奥广,实乃毕生心得,至今学者重之,清史稿艺文志存目。择要义如次:
智勇功名不生于有欲之人,须先将自己心地洗除的干千净净,然后万事做得。
只要日日见自己的不是处,便有日新之功矣。
君子以庄敬日强、安肆日偷是千真百真的实话。盖庄敬则有所收敛,志以帅气,岂不日强起来?安肆则无所约束,志与气馁,岂不日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