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
概述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和临床研究深入,发现CIN并非是单向的病理生理学发展过程,而是具有两种不同的生物学行为。一种是由病毒诱发的病变,常自然消退,很少发展为浸润癌;另一种是多因素(包括病毒)诱发的病变,具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
病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IN与性生活紊乱、吸烟密切相关。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性生活过早(<16岁)、性传播疾病(尤其是HPV感染)、经济状况低下、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
病理学诊断与分级宫颈上皮内瘤分3级:
Ⅰ级:即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下1/3层细胞核增大,核染色稍加深,核分裂相少,细胞极性保存。
Ⅱ级:即中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下1/3~2/3层细胞核明显增大,核质比例增大,核深染,核分裂相较多,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极性尚存。
Ⅲ级: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病变细胞几乎或全部占据上皮全层,细胞核异常增大,核质比例显著增大,核形不规则,染色较深,核分裂相增多,细胞拥挤,排列紊乱,无极性。
临床表现宫颈鳞状上皮内瘤病变无特殊症状。偶有阴道排液增多,伴或不伴臭味。也可有接触性出血,发生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双合诊或三合诊)后出血。体征可无明显病灶、宫颈光滑或仅见局部红斑、醋酸白色上皮,或宫颈糜烂表现。
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一些辅助检查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的准确性。
1、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为最简单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的辅助检查方法,可发现早期病变。凡婚后或性生活过早的青年应常规作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并定期复查(每1~2年1次)。应告诉患者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有一定的漏诊及误诊率;约有20%假阴性率。炎症可导致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改变,故应按炎症治疗3~6月后再重复检查。若发现异常细胞,可作阴道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2、阴道镜检查。可了解病变区血管情况。注意宫颈移行带区内无血管的醋酸白色上皮、毛细血管形成的极细红点、异形血管以及由血管网围绕的镶嵌白色或黄色的上皮块。在上述病变区域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阴道镜不能了解宫颈管的病变情况,应刮取宫颈管内组织或用宫颈管刷取材作病理学检查。
3、宫颈活组织检查。为确诊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最可靠方法。任何肉眼可见病灶均应作单点或多点活检。
治疗根据细胞学、阴道镜以及宫颈活组织检查结果决定治疗方法。
CINⅠ:约30%CINⅠ发展为HSIL或宫颈浸润癌,因此需切除可见病灶。对范围小、局限的病灶可采用冷冻治疗(有效率约95%);范围较大、病灶扩展到阴道(片状或卫星状),或累及腺体的病变可采用激光治疗(有效率约93%)。病灶切除深度应达粘膜下约6~7mm,以便排除宫颈浸润癌。
对无明显病灶,且可随访者可先按炎症处理,2~3月后重复作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必要时再次活检。
CIN Ⅱ:可用冷冻治疗(有效率约94%左右)。病变范围大可选用激光治疗(有效率约92%)或宫颈锥形切除病灶。
CIN Ⅲ:无生育要求者行子宫全切除术。年轻、希望生育者可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术后密切随访。
在此期间如果能够用纳可佳提高宫颈局部的免疫力,就能避免宫颈癌的发生。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