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式机炮
九九式机炮为日本海军制造的空用机炮。
简历
1938年(昭和13年)日本帝国海军预定发展新一代舰载战斗机(即日后的零战)。当时担任日本海军航空本部长的山本五十六预见日后舰载战斗机有可能会需要拦截大型轰炸机,因此坚持新型机上必须装备大口径空用机炮。
由于当时日本国内并无现货因此转向海外购置,海军在确定新型机可承受极限后向瑞士的奥立岗公司提出了授权生产奥立岗FF机炮的需求,并向其雇用部份技术人员前来日本协助生产,九九式机炮的生产由大日本兵器公司负责, 同时也向英国雇用火药技师协助生产新型20mm弹药,而这些技师在日本与同盟国开战后通通留滞日本并强迫协助开发九九式二型机炮。
九九式机炮的研发由于国外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极为顺遂,1939年即生产出第一批成品并装配在当时在测试中的零战上, 日本海军对这型武器感到满意并进行量产,日后并持续改良生产至二战结束。
评价
九九式机炮的技术来源为第一代大口径空用机炮,为了将机炮安装在当时(1920年代)的飞机上,因此牺牲机炮的初速以及射程换取低后座力,这种武装以原先的需求目标(对付轰炸机)并无不妥,但是面对战斗机其低初速以及弹道弯曲即被大多数老练的飞行员诟病,当时飞行员甚至鄙称九九式射出去的炮弹为小便弹(弹道快速下坠如同小便路径)。
弹道快速坠落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德国的Bf 109战斗机上装备的MG-FF机炮(奥立岗FF机炮的德国授权生产品);德国面对这问题可以开发出MG-151机炮解决,日本在工业水平不足的窘境下只能继续制造奥立岗FF机炮的长管版凑合使用(九九式二型),虽然20mm炮弹对战斗机有充足的破坏力,但是大多数的日本飞行员在尚未熟悉九九式机炮的特性前即遭击落,而王牌飞行员则是极不信任这款武装,宁愿用以往的7.7mm机枪对付拥有防弹装甲以及自封油箱的美军战机。
这款机炮在战后虽然仍被广为宣传为轻战机大火力的典范,但是实际使用者的评价普遍不佳。
除了飞行员本身不喜欢这装备以外,后勤人员也不喜欢这款机炮,主要原因是因为进弹方式为弹鼓,因此后勤人员必须抱着一个重达12至20公斤的弹鼓进行战机的挂弹作业,对后勤人员而言这种进弹方式负荷量自然抱怨连连,后来制造单位从善如流,改用弹链进弹解决这个后勤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