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底隆神庙饰带浮雕
【名称】巴底隆神庙饰带浮雕
【类别】雕像、石刻
【作者】公元前447-前438年
【原属】希腊
【简介】
巴底隆神庙上的全部雕塑,据考古学家们认定是菲地亚斯所作的,但就其雕刻的巨大数量来看,菲地亚斯不可能独自一人完成。雅典此时已是一个军事上强盛、政治上比较开明的强国,希腊各地艺术家趋之若鹜,都愿意到伯里克利所管辖的城市里来工作。雕塑家来此地的也不少,但威信最高的仍是菲地亚斯,故神庙在动工时期,菲地亚斯作为雕塑设计的总负责人,把一些方案和草图交给他手下的雕塑家去完成,是完全可能的。另外,从风格上看巴底隆神庙上的雕塑是相当一致的。
这座神庙的全部雕塑分为三部分:东西两面人字墙上的雕像、饰带浮雕和回檐浮雕(回檐浮雕都在人字墙下面、柱顶之上的一个狭长的额带里,而饰带浮雕是在巴底隆里面一列柱廊的上部沿神庙四周一圈)。现将这几部分雕刻作扼要的介绍: 东、西两面人字墙上的雕像是:东面描写雅典娜诞生(参见《命运三女神》词条),其中许多雕像已残缺不全;西面人字墙雕像描写雅典娜与海神波赛冬争做雅典的保护者的故事,其中大多数雕像也已残破不堪,只有一个象征流经雅典的伊利索斯河的伊利索斯形象,还保存着一个青年男子的胴体。
饰带浮雕原来全长约有159.56米,高1米。被毁后残存约125.08米,但只有100米的浮雕较为完整。本图所见到的,即是其中一部分属于神庙东侧的一块浮雕。
这条饰带浮雕是一种浅浮雕,装在建筑物上,离地约有13至14米,又是装在内柱廊上的,光线不足,为使仰视时能看到浮雕所刻画的整个情节,上部一般比下部刻得稍高一些,浮雕凭着地面光洁的大理石反光,以迎合下面往上看的视线角度。至于浮雕的主题有各种解释,但反映每四年一度给雅典娜献新衣的节日大游行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巴底隆神庙的正门是在东面,而浮雕上游行行列的开始部分却是在西面的南角,自右朝左,转向北面,一直前进,直达东角,转入东面。两支分开的队伍朝相反方向前进,最终到达东面,这当然与事实是不符的。设计者考虑到,饰带浮雕表现节日行列如何避免首尾都集中在东面的缺陷,才作了这样的处理。因为卫城的入口在西面,观者从入口走近巴底隆,必先看到西面的浮雕,这就一定要从游行队伍的中间看起,这样最壮观的浮雕场面就会失去一半。
现在作这样的分割,不论从哪个方向看起,自西面向任何一方面转,情节都是由低潮到高潮的一种趋势。到了东面,就会看到整个队伍的最壮观的一幕。西面部分的描写,主要是游行的马队在准备出发,人物各有细节,十分生动。北面部分也是马队,南面与北面大体相似,只是少了一些乐队吹鼓手和羊群。东面的中央有祭司、女祭司和助手,在她们的两旁。坐着众神和一个雅典娜形象。众神的两侧则是地方官形象,再两侧,是一群少女形象(事实上祭司、长官、少女等都是围在众神前面的,为了使形象分明,这些人物都被以展开的方式排列着)。
饰带浮雕《少女与长者》这里一幅图片就是那些在地方官两侧的少女缓步前进的形象(这块残片很长,本图只能摄取其中一段)。那些表现得十分典雅的少女形象,被刻画得非常真实。尽管残片中有的头部已没有了,但从其他几位少女的姿态以及人物的垂直衣纹来看,艺术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技巧,运用一种起承转合的雕塑线条美,并按照实际透视的方法进行复杂的雕凿。线条的美,在这里构成了浅浮雕的最大魅力。
全部饰带浮雕包括五百个人,一百多匹马。这支浩荡而漫长的队伍就象一首庄严的交响乐曲,全部节奏都随着这种富有律动的线条表现,起伏跌宕地展示出来。我们仅从这一小块残片上看到了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华。这块浅浮雕现被收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