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软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帝国的软肋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页码:521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802255234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 39.80 元

内容简介谈起中国文明,千载之十。仍然令人神往,又每每让人惊叹的是——汉朝。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到公元220年汉献帝被废,除去王莽的短暂篡权,大汉王朝统治中国达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一统江山时间最久的王朝,汉民族,历经了与匈奴等民族无数次的残酷鏖战,终于确立了日后华夏民族在东亚大陆的轴心地位。

此时,华夏民族已经历过生命力和创造力勃发的轴心时代,开始进入全面开拓和扩张的时期。刚刚走出血与火涤荡四野的上古时代。身上还残留着粗犷的野性和蛮勇的气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又为其蕴蓄了颠覆乾坤的能量和智慧。华夏大地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亚洲之格局为之焕然一新,余波所及,一直到遥远的西方世界。正如高祖在《鸿鹄歌》中所唱:“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如此雄强的汉却在骤然间停止了一颗强悍心魄的跳动,轰然倒塌的巨大帝国,是什么插入了它的软肋?

作者简介陈舜臣,日本著名作家、历史小说大师。1924年生于日本神户,祖籍中国台湾。1961年以小说《枯草之根》荣获日本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一举成名;之后发表《三色之家》《弓屋》《愤怒的菩萨》等小说,以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风格确立了在日本推理文学界的地位。1968年以《青玉狮子香炉》获得代表日本大众文学最高荣誉的直木奖。此后开始转向历史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小说十八史略》《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耶律楚材》《秦始皇》《郑成功》《成吉思汗一族》《鸦片战争》《诸葛亮》《秘本三国志》,等历史小说名篇,以其博学多识和丰富的想象,赢得广泛赞誉,一次次掀起日本读中国史的热潮。

身居海外,远观国史,成就于陈舜臣独特的历史小说风格。他也是日本文艺界近四十年来得奖最多的实力派畅销作家,曾先后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每日出版文化奖”“神户市文化奖”“读卖文学奖”“吉川英治文学奖”等日本文学大奖。1992年,陈舜臣获日本文化界的至高荣誉“朝日奖”。

《小说十八史略》是陈舜臣最有影响的史学巨作。该书以日本最为推崇的中国历史启蒙著作、宋代学者曾先之编纂的《十八史略》为底本,以独特的史家眼光和鲜活的小说笔法,描绘了中国从远古到两宋王朝衰落的四千多年历史,堪称:部独具风格的简明中国通史。全书从历史细节着眼,深入历史核心,透视历代帝王权力法则,贴近古人日常生活,惊险动人的权术谋略和安身立命的生存智慧贯穿始终,真正扣住了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历史的核心关键。

编辑推荐任何强大的帝国都有其软肋,所谓大厦将倾、英雄迟暮,所以历史总有些让人痛心疾首。刘氏皇族经营起来的大汉帝国,奠定了一个民族的尊严与底气,却终被诡谲的历史点了死穴。

著名历史学家柏杨生前高度推崇,畅销日本三十余年,再版四十余次,狂销二百余万册,被誉为“中国权力游戏的白皮书”。

《小说十八史略》是陈舜臣最有影响的史学巨作。该书以日本最为推崇的中国历史启蒙著作、宋代学者曾先之编纂的《十八史略》为底本,以独特的史家眼光和鲜活的小说笔法,描绘了中国从远古到两宋王朝衰落的四千多年历史,堪称:部独具风格的简明中国通史。

目录一天下一统

二谋议复仇

三铁球飞翔

四博浪沙始末

五太公兵书

六亡命之日

七巨星陨落

八阴谋

九鸿鹄之志

十陈胜吴广

十一真与伪

十二分裂

十三纷乱四起

十四混沌之世

十五兵力问答

十六战云密布

十七双雄出阵

十八西进之路

十九动荡中的咸阳

二十吉祥之地

二十一鸿门宴

二十二火烧咸阳

二十三天下复乱

二十四楚汉争霸

二十五大军师退场

二十六项羽疲于奔命

二十七迎接决战

二十八拔山之力

二十九消失于乌江

三十巅峰时期

三十一韩信失势

三十二匈奴抬头

三十三勿做勉强之事

三十四功臣连连亡

三十五大风起兮

三十六皇帝病倒

三十七后宫残虐

三十八吕后专权

三十九黄昏

四十吕氏灭亡

四十一天下重归刘氏

四十二吴楚七国之乱

四十三爱憎之火

四十四女人之争

四十五女人的陷阱

四十六武帝登场前夕

四十七少年皇帝的雌伏

四十八皇后败退

四十九奴隶成为将军

五十新风气

五十一老将不死

五十二射上岩石的箭

五十三时运不济

五十四憎恶之火

五十五倾国佳人

五十六二师将军征西

五十七蒙受污名

五十八生于异域

五十九武帝年迈

六十哀情何其多

六十一保全霍光体制

六十二废帝始末

六十三谋杀皇后

六十四庶民皇帝

六十五所爱唯卿

六十六和平时代

六十七昭君的故事

六十八王莽出仕

六十九纷乱的后宫

七十老套

七十一皇位在望

七十二汉一度灭亡

七十三再见绿林

七十四赤眉造反军

七十五绿乎?红乎?

七十六天下大乱

七十七遍地皆皇帝

七十八娶妻应如斯

七十九日本登场

八十深入虎穴

八十一皇帝个个年幼

八十二后门之狼

八十三皇帝生意兴隆

……

摘要一天下一统

成为天下之主的秦王政——始皇帝,意图将天下人才据为己有。“宋子有一位击筑名手”的消息一传开,改名换姓的高渐离,便被请到始皇帝面前。

楚灭亡的翌年,燕和赵也相继被攻灭。亡国的燕赵,只残存着分别逃向辽东和代之地的亡命政权。秦此时已有余裕派兵至域外。燕王喜和赵王嘉皆被俘获。

未灭者只剩齐一国。

齐虽然是山东富强之国,但孤立后已无多大威力。

王翦之子王贲,由燕南下攻打齐而擒获齐王建,使齐灭亡。

至此,六国已悉数被灭。除了韩由内史腾攻灭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王贲父子所讨灭。秦王政根本用不着亲征。

这是历史上未曾有过之事。

春秋战国五百年动乱至此告终。

若仅就战乱局面观照,则无法真正了解这五百年历史。原本仅限于黄河中游流域的中原文化圈,在这五百年当中,已扩及中国各地。由于政治体制赶不上扩张速度,因而呈现诸侯割据之形态。但,“文明出自同一根源”之意识,已深植人们心中。

通过战争使中国统一,也是一种方式。只是,着实让人们吃了不少苦。

——动乱原因在于有实力者的割据。

一统天下的秦王有了此一想法。

——不能使诸侯存在于各地。

为了安顿统一后的天下,秦王有此想法是当然之事。

春秋时代以“公”为名的诸侯,进入战国时代后,公然以“王”自称。

——不许有“王”之存在!

秦王政推演自己的理论,得到了这个结果。

而这显然矛盾。

因为政本身就是秦国之“王”!

“‘王’这个称号有更改的必要,你们好好研究吧!”他对重臣们下了命令。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事实上之副丞相)冯劫、廷尉(兼最高法院院长及检察总长身份)李斯等人经过共同研究后,将所得结论上奏:

“五帝所支配的土地只有方千里(当时之一里约为四百公尺),而陛下已平定天下,因此,功绩远较五帝为大。据传,往昔有天皇、地皇、泰皇之称谓,其中泰皇尤为尊贵。臣等认为以‘泰皇’之称号代替‘王’,最为适宜。”

“泰皇……”

政呢喃着说出这个字眼。这不是新称号,往昔有人使用过。政想要的是从未用过、完全崭新的称号。

“把泰皇的‘泰’字去掉,留下‘皇’字,同时取五帝的‘帝’字,就定为‘皇帝’吧!”

皇帝——我们所熟悉的这个名称,原来是此时创造出来的。那是政即位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之事,他当时三十八岁。

“据说,太古时代有号却无谥。王者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适当谥名追赠,是后来的做法。但这个做法甚为不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