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

韩复榘简介韩复榘(1890—1938年)字向方,1890年出生在河北霸县(今霸州)东台山村。国民党陆军上将,是国民党新军阀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韩复榘因家里人口多,较为贫因,1910年韩复榘离家另谋生路,闯关东到辽阳。正值北洋第二十镇在新民府招兵,他毅然吃了军粮,编在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当兵,当时营长是冯玉祥。韩因有一定文化,不到半年就由正兵提升为营部司书生,并与冯建立了较好的感情。他参加了冯组织的反清组织“武学研究会”,并成为骨干之一。辛亥革命后随冯参加滦州起义,失败后还乡。1912年再次投冯玉祥部。初任秘书,后任连长、营长、团长。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所部改编为国民军一军。1925年1月,韩复榘任国民军一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1月,国民军进攻天津,韩复榘率敢死队首先攻入天津,并由此被升为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天津警备司令。 1926年冯玉祥部退至宁夏时, 投靠山西商震,任晋军第十三师师长。同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复归冯部,任援陕军第六路军司令。
1927年5月,冯玉祥所部国民军联军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韩所辖第六路改为第六军,后又任第三方面军总指挥。1927年7月,第二集团军进军河北,韩率部由洛阳出发,渡过黄河,9月,在禹县打败靳部。10月下旬,奉系张宗昌大举进犯豫东,韩率部在兰考、开封之间向敌发起猛攻,大破敌军。11月,韩任第二集团军中路总指挥,再胜直鲁联军。12月份,他又配合第一集团军会攻徐州,将直鲁联军主力消灭。
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暂编第一师师长、第二十师师长。1928年4月,奉军12个师攻河南。冯玉祥任韩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6月6日,韩率部击溃奉军,攻占北京南苑,成为第一支到达北京的北伐军。1928年底,韩受命担任河南省主席,但不久又被冯玉祥免去师长职务,韩与冯的矛盾日益严重,并萌生投靠蒋介石之心。1929年5月22日,韩与石友三联名发电,表示“维持和平,拥护中央”,接受了蒋介石任命的第三路军总指挥,韩的背叛,使西北军事集团由此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任讨逆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开赴山东, 韩于9月在济南京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对山东的统治。1931年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鲁豫清乡督办、山东全省保安司令等职。他督鲁7年,捕杀大批共产党员、无辜群众,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为巩固山东地盘、保存实力,他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一方面截留地方税收,扩充自己的军队,大力推行“清乡”、“剿匪”、“澄清吏治”、“乡村建设”、“新生活运动”等;另一方面,重视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韩在山东的统治始终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有一定矛盾,实际上是处在半独立的状况。
抗战爆发后,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韩在德州曾抵抗日本的进攻,1937年冬,日军进攻山东时,为了保存实力,不战而放弃济南。撤离前夕,下令焚毁省政府、进德会等,名曰“焦土抗战”。后又与刘湘等人密谋倒蒋。1938年1月11日被蒋介石邀至开封参加北方将领高级军事会议,遭到逮捕。后扣押至汉口,1月24日在“军法会审”后,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处决。
韩复榘非粗人1938年,韩复榘在开封被蒋介石诱捕后,蒋为搜罗韩的罪名,曾召见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开口先问:“韩复榘欠你多少教育经费?”“韩复榘是怎样卖鸦片的?”何不肯落井下石,直言道:“韩复榘从未欠过教育经费,也并不出卖鸦片。”
韩复榘,字向方,河北霸县人,1890年生于一个小康之家。14岁时,父母为他娶妻高艺珍,即一代名士高步瀛的侄女。韩长大后投奔冯玉祥,冯见韩复榘外表斯文,还能写得一手好字,颇为喜爱,就叫他当了司书生。从此,韩复榘在冯玉祥手下,逐级提升,与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等成为冯玉祥的得力战将,被称为“十三太保”。中原大战时,韩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韩复榘主政山东后,很快改组了省政府,提出了“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四项施政计划。张绍堂、李树春、何思源等是他的主要幕僚。韩复榘治鲁七年,山东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对教育工作,韩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而且没有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私人,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韩复榘听了梁漱溟的讲学,对他的道德学问很是仰慕,于是便有了后来在山东鼎力支持梁的乡村建设计划。梁也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经费主要是靠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冯玉祥,在山东靠韩复榘。”
韩复榘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计划,旨在进行政治及行政改革。韩说:“中国紊乱至此,非从农村整理入手不可,余个人对此迷信甚深。在济南曾办‘村治学院’,现在山东又办有邹平之‘乡村建设研究院’。”又说:“我学识浅陋,而有学识的即‘乡村建设研究院’。因为它是集合知识能力分子在救济农村,一方(面)培养农民知识,一方(面)把农村组织起来,有组织才有力量。”他还说:“军队需要整理,不整理早晚要垮;政治也需要改革,不改革也是早晚要垮的。”他呼吁:“我不会改革,请梁先生帮我们改革吧!”韩复榘对梁漱溟非常尊重,当面称之为“梁先生”。凡梁所提建议,韩多采纳。梁漱溟对韩复榘的评价是:“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另外,韩复榘对戏剧事业十分热衷。当“晦鸣社”又回到济南演出时,其推出的爱国新剧受到韩复榘的关注。在一次剧团上演《文天祥》时,韩突然上台发表即兴演讲。他说:“王先生编的戏很不一般,兄弟认为大有深意,列位要好生想想,这才叫移风移俗哩!” “晦鸣社”因此而声名大噪。
1931年,齐如山与梅兰芳、余叔岩、张伯驹、陈半丁等在北平创立“北平国剧学会”,后因经费问题而一度停办。韩复榘在济南闻讯后,鼓励齐“务必把‘国剧学会’再恢复起来”,并赞助他4000元的开办费及每月400元的经常费。“北平国剧院”很快又重新开展工作,直到抗战爆发。
1938年1月24日晚,韩复榘在禁闭室被戴笠手下枪杀,身中七弹,当场毙命,死时四十八岁。
韩复榘后代韩复榘共育有4子,高艺珍为他生育了3个:
大儿子韩嗣燮;
二儿子韩嗣燠(解放后考入军政大学,毕业后参加抗美援朝,复员后在兰州电力技工学校教书);
三儿子韩嗣烽(曾在四川军校受军事教育,解放后在陕西某交通部门任职);
四子韩嗣蟥(曾留学奥地利,后定居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