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
概述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门体分流性脑病(porto-systemic encepHabpathy,PSE)强调门静脉高压,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枝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是脑病发生的主要机理。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subclinical or latentHE)指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
病因病理病机
多由于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癌等病因。其机理:①氨代谢障碍说:血氨浓度增高。②神经递质说:来自肠道的环形氨酸代谢产物,随体循环入脑内。③其他氨基酸代谢、脂酸代谢和胺代谢等。
临床表现精神障碍:①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或错乱、昏迷等状态。②抑制状态。③兴奋状态。④智力障碍。
神经症状:言语不清、朴翼样震颤、眼球震颤、肌痉挛等。
临床分期:
轻微肝性脑病
一期(前驱期)
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有扑击样震颤(flapping tremor),脑电图正常。
二期(昏迷前期)
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有扑击样震颤及明显神经体征,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
三期(昏睡期)
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可引出扑击样震颤,脑电图异常。
四期(昏迷期)
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无扑击样震颤
浅昏迷:生理反射可有,肌张力增高;
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
脑电图明显异常。
肝性脑病时,血氨升高的原因
①尿素合成减少,氨清除不足。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肝脏鸟氨酸循环障碍。肝功能严重障碍时,一方面由于代谢障碍,供给鸟氨酸循环的ATP不足;另一方面,鸟氨酸循环的酶系统严重受损;以及鸟氨酸循环的各种基质缺失等均可使由氨合成尿素明显减少,导致血氨增高;②氨的产生增多:血氨主要来源于肠道产氨。肝脏功能严重障碍时,门脉血流受阻,肠粘膜淤血,水肿,肠蠕动减弱以及胆汁分泌减少等,均可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导致肠道细菌活跃,一方面可使细菌释放的氨基酸氧化酶和尿素酶增多;另一方面,未经消化吸收的蛋白成分在肠道潴留,使肠内氨基酸增多;肝硬化晚期合并肾功能障碍,尿素排除减少,可使弥散入肠道的尿素增加,使肠道产氨增加。如果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肠道内血液蛋白质增多,产氨增多。此外,肝性脑病患者昏迷前,可出现明显的躁动不安,震颤等肌肉活动增强的症状,肌肉中的腺苷酸分解代谢增强,使肌肉产氨增多。如果患者由于通气过度,造成呼吸性碱中毒或应用了碳酸酐酶抑制剂利尿,则由于肾小管腔中H+减少,生成NH4+减少,而NH3弥散入血增加。也可使血氨增高。
诊断①在已确诊严重肝病和肝功异常;
②如发现抑制状态;或兴奋状态,或昏睡、谵妄向昏迷移行时,血氨增高时排除引起精神障碍的其他病因后,就可作为肝性脑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
2、与引起昏迷的其他疾病鉴别:如糖尿病、低血糖、尿毒症、脑血管意外、脑部感染、镇静剂过量等。
认真询问病史,仔细体检,结合实验室检查有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病机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产生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间有手术造成的或自然形成的侧支分流。主要是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产物,未披肝脏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人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而至脑部。3I起大脑功能紊乱。肝性脑病时体内代谢紊乱是多方面的,脑病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含氮物质.包括蛋白质、氮基酸、氨硫醇的代谢障碍,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积聚可能起主要作用。糖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缺氧川十扰大脑的能量代谢,而加重脑病。脂肪代谢异常,特别是短链脂肪酸的增多也起重要作用。此外.慢性肝病患者大脑敏感性增加也是重要因素。
治疗药物:杜秘克、雅博司、谷氨酸片、瑞甘
肝性脑病是由于严重的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行为改变或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热毒内陷,蒙闭清窍,引动肝风,病变主要在肝胆心,伤及营血。由于本病多属热证,因此大便秘结者颇为常见。而保持大便通畅在肝性脑病的治疗过程中又具有重要意义。
肝性脑病是由于肝脏功能的损害,使肝脏在血氨转化清除过程中力量不足,致血中氨含量增高,由于氨的含量增高,大脑功能发生紊乱,这就是肝性脑病的氨中毒说。肝性脑病患者便秘,使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内细菌活跃,氨的产生吸收增多,从而加重氨中毒。所以肝性脑病患者尤应保持大便通畅,而中药的通腑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也就是说,中药在通下大便的同时还有改善肝脏代谢功能的作用。那么,肝性脑病出现便秘时如何治疗呢?
肝性脑病病人多表现为高热、心烦,躁动不安,谵语,神昏,腹胀,大便秘结,尿短赤,呕吐,衄血,斑疹,狂叫乱语,抽搐,口鼻臭秽,舌质红绛,苔黄或少,证属热毒内盛,入营扰心,治疗当清泄里热,凉营开窍,以清营汤加减:水牛角60g,生地15g,玄参9g,竹叶3g,麦冬、黄连、连翘各 6g,丹参、丹皮各10g,赤芍12g,茵陈30g,大黄、厚朴各10g,紫草、木香各10g,水煎服,送服安宫牛黄丸。应用本方后,若大便得通,病情多能转轻。
预防常识:凡患有慢性肝病的病人都应坚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防止肝功能衰竭至终末期。不论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如何,都要时刻避免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例如增强抵抗力,防止各种感染;饮食上避免过于粗糙、烫热食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忌高蛋白食物如大鱼大肉,饮食中常用味精、醋,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忌用安眠药、麻醉药等。一旦出现行为失常,精神异常及神志改变就应送院进行详细检查、尽早处理、有诱因及肝功能正常者预后较好,可以完全清醒而不留有后遗症,但不及时抢救则病死率很高。
肝性脑病的护理
一、卧床休息:有腹水时协助半卧位,下肢水肿严重时,协助患者抬高下肢,以利水肿消退。注意患者安全,防止因乏力或腹水量多而导致摔伤、碰伤。
二、饮食护理:对无腹水及食管静脉曲张的肝功能代偿期的患者、可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普通饮食、或软饭避免刺激调味品及油腻食物。每日4-5餐有利于提高营养摄入量。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或渣软饭。避免粗糙坚硬、带刺带骨的食物。以蒸、煮、炖等烹调方式为好;胶水患者应用低盐饮食。一般2-3g/d,食盐酱油10-15t/d,严禁饮酒。对肝能动显著减退或者肝性脑病先兆者应严格限制蛋白质食物摄入。
三、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平整无渣屑。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冲洗会阴、观察有无会阴部水肿,易患者若有阴书水肿、可用吊带将阴书托起,以免与双腿磨擦损伤局部皮肤。
四、卫生宣教:对有黄疸及皮肤瘙痒的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经常用湿水擦洗全身、不要搔抓及使用碱性肥皂,以免抓破感染和碱性肥皂进一步刺激皮肤。
五、出入量观察:认真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应用利尿剂者尤其要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尿量及血电解质变化)。
六、严格遵医嘱用药:肝硬化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将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减到最少量。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应将服药研碎服,以防划破曲张变薄的静脉。肝功能不全或有肝昏迷前期症状出现时,不能随意使用镇静药,麻醉药及四环素类药。
七、注意隔离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若同时处于肝炎活动期(乙肝表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者)则应实施隔离措施。
八、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一般状况,监测生命体征及血、尿、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九、若患者出现神志恍惚、烦燥不安、昏迷症状,应按照肝性脑病护理常规处理。
十、若患者出现呕血、便血或大便、呕吐物潜血阳性应按照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