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镇
响堂镇前身为响堂乡,1989年3月改乡建镇,辖区不变,驻地响堂村。1996年3月,撤李兴庄乡并入响堂镇。
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6651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715元,进入“首批小康镇”。
农业。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46551亩,亩产311公斤,总产14479吨。花生播种面积为10096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9%,亩产211公斤,总产2130吨。农、林、牧、渔实现产值分别为8175万元、83万元、4882万元、18万元,总产值13243万元。
全镇各种所有制厂矿企业1795个,其中镇办10个,村办148个,私营企业1637个,总产值3435.4万元。10年间企业数量增长1.4倍,产值增长3.62倍。经营门类扩大到采矿、选矿、造纸、水泥、拖拉机制造、建筑、运输、制板、制砖、烧灰等。其中骨干企业有:冀滦纸业有限公司、滦县第二水泥厂、冀东重介质有限公司、唐山雄岩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东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双娃乳业奶源基地等。境内现有各种饮食服务、零售商点近千个。设田疃、响堂两个集市,2003年商贸交易总额9亿元。
境内水资源丰富,滦河沿东部边境自北向南流去。平(泉)青(龙)乐(亭)省级公路由北而南穿越全境,47个村通油路,已经形成完整的公路网。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有高中1所,初中2所,完全小学9所。在校生4544人,教师302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初等教育完成率均达100%,中等教育完成率97%。
镇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每年筹措资金打井上电,扩大水浇地面积,全镇水浇地面积达3450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全镇高效农业的发展。1996年以来,重点抓了以大小闫营、杜营、姜庄为典型的粮菜间作、套种技术的推广,实行西红柿、玉米、白菜三种三收模式3000亩。以老孟营为典型的洋葱、玉米、白菜三种三收模式1000亩。以老陈营为典型的菠菜、小麦、白菜、烟叶四种四收的模式500亩。以吕甸、尹峪为典型的葱秧子套种玉米、玉米套种大白菜两种两收模式1500亩。养殖业蓬勃发展,以猪、牛、鸡为主,形成养殖小区8个,猪年存栏20166头,出栏34139头;发展大棚养鸡(鸭)98户,有棚舍188间,鸡鸭年出栏70万只,产蛋75万公斤;奶牛存栏2500头,累计产鲜奶600吨,肉类总产3749吨。农民从农业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