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门缝看历史

扒着门缝看历史作者: 徐世平 著
出 版 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
字数: 191000
版次: 1
页数: 248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958945
包装: 平装
分类: 图书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中国近现代史
定价:¥32.00
内容简介本书以迥异于常人的视角,聚焦四十几位历史上关注极高、争议性颇大的名臣、名将、名人,展示出他们不为人所知的另外一面,让读者领悟到超乎寻常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扒着门缝看历史》,谈的是明清和民国时代的历史人物,有官吏、有军阀,也有文人,其中有不少历来存争议多是非的人物,譬如刘伯温、严嵩、张居正、袁崇焕、刘墉、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杨度、王国维、陈独秀、鲁迅、胡适、成仿吾等,世平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寻找他们的屐痕,分析他们的人生,透视他们的灵魂。人远去,足音在。这些人物活动的舞台,正是四百多年来风云起伏、历经沧桑的华夏中国。
新浪博客首页推荐,
现实社会,碰到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在官场。有些问题想不通,便去读历史。因为,有些道理,古人说过几千遍了,都有现成的答案。
揭示有争议的历史名人,被捧上天、或摔下地的身前身后事。
精彩片段
其实,历史就是由一大堆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读懂了人,也就读通了历史。
我读历史,特别喜欢名人,尤其是有争议的名人。有争议的人,读起来才有味道。
有争议的历史名人,都是同历朝历代执政者的历史观和执政观有关联的。今天说好,明天说不好,自有其政治意图。历史人物,最为可叹的事情,就是莫名的被后人,或捧到天上,或摔到地上。他们常常就是一个工具而已。工具本没有什么对错。只是用的人,或有错。
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从门缝里看人。门缝里的人,往往聚焦,而同旁的什么事物,没有太复杂的联系。“扒着门缝看历史”既是一种阅读状态,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既然都是门缝里的人,诸公各位也大可不必苛求什么了。
作者简介徐世平笔名:申公无忌、万古球、余心至。
1959年11月生于上海。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供职上海《新民晚报》十八年,新闻作品屡屡获奖。1988年,被评为上海“十大青年”和“十佳记者”。曾任上海市青联常委、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1996年接触互联网。2000年筹建东方网,任副董事长、总编辑。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东方新闻网站主任等职。
好读书,勤笔耕。有新闻作品集《脚印》和文学作品若干。写过大量评论文章,曾主编《眉批天下事》三本评论文集。近年喜欢博客,网言网语,无所顾忌。已有《如烟旧事》、《毁誉人生》出版。
图书目录扒着门缝看历史徐世平
读史识人问己心白子超
一
“不认错”之怪人杨度?
冯自由之《革命逸史》
冒名顶替之王士珍
喜怒不形于色之徐世昌
张勋“丁巳复辟”之原因
黄土坟中之冯国璋
王国维自沉之谜
胡适的宽容
“馨庐”故人今何在?
成仿吾笔伐鲁迅之公案
周作人之昏浊
感悟陈寅恪
喜欢“反动文人”的理由
谁资助了晚年陈独秀
二
贰臣甲等之洪承畴
范文程卖主求荣了吗?
“师爷”出身之清官王杰
无错无过之张廷玉
刘墉何以官居高位
朱硅教嘉庆做“儿皇帝”?
急流勇退之曾国藩
左宗棠拾棺出塞
张之洞毁誉订正
野史杂说李莲英
梁启超笔下之李鸿章
三
当亲情遭遇政治
“糊涂”立命之汤和
徐达忠则子孙福乎?
刘伯温烧饼歌做人诀
解缙之死
方孝孺“骨鲠”之余
心中自有王阳明
明朝之烂始于朱棣
嘉靖不杀海瑞之揣测
奸臣严嵩两面观
清算张居正
万历皇帝何以宽待言路?
郑成功何以发兵台湾
功到雄奇即罪名
千人尽啖袁崇焕
四
权臣霍光之祸根
曹操之骂汉献帝
书摘插图一
“不认错”之怪人杨度?
杨度此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自有一笔。不过,以往的历史,提及杨度,当然是没有什么好话的。直到近些年,学术言论的氛围日益宽松,对杨度的评判,可说是多样化了。唐浩明先生就曾著有《杨度》一书,较为全面地描述了杨度的一生。当然,历史人物的评判,向来是以政治需要为基础的。
说来奇怪,我对杨度,一直有好感。这倒不是从历史或者政治角度看问题的,而更多的则是性格的层面。人们都说,杨度是个怪人。说他怪,源于其不可捉摸,反复无常。不过,窃以为,如果有时间去读读有关杨度的史料,你会发现,这个人其实是不怪的。准确地说,杨度是一个固执的人。在政治主张面前,他是从来不认错的,比如,竭力帮助袁世凯实现洪宪帝制等。但是,他是一个重诺言的学者智者兼政治家,他的“不认错”,盖因他的不知错,倘若知道错了,他就会作出惊人的选择。
杨度(1875-1931年),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1875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姜畲石塘村,幼年丧父,由曾在湘军任职的伯父杨瑞生(朝阳镇总兵)培育成长,清光绪十八年(1892)捐监生,光绪
二十年,为顺天府乡试举人。杨度的文学才华,自不必说,袁世凯曾赠其“旷代逸才”的匾额。他的政治主张,几十年间,始终如一。一般而言,学者们都认为,杨度年轻时受教于湖南名宿王闿运先生,其“帝王之术”对杨
度影响很大。王闿运先生对杨度这个弟子也是十分欣赏的,他在其《湘绮楼日记》中亦常称杨度为“杨贤子”。此后,杨度又迷上新学,两者相加,使其对“君主立宪”痴迷甚深,在他看来,这是未来中国最好的出路。
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杨度亦因梁士诒案而受牵连,无奈之下,跑到日本去了。因为杨度的才学与主张,他在日本成为重要的政治人物。在此期间,杨度结识了孙中山。尽管,两人政治主张不同,但他曾经与孙中山先生相约,有一段话相当知名,“吾主张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期在后日,无相妨也。”杨度积极为君主立宪奔走。1905年,他甚至为清政府载泽、端方等五大臣的出洋考察写了考察报告。说来可笑,杨度从未去过欧、美,可是他捉刀代笔,写出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他也因此被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合保荐。杨度“精通宪法,才堪大用”,成为清政府关于“立宪”的权威人士,也成为后来袁世凯的重要谋臣。1908年,袁世凯被清政府开缺回籍,杨度敢奔走于北京与彰德洹上村之间,为袁世凯出谋划策。有人说,这是“烧冷灶”,其实,这不是一般的人情世故,而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目标的人所特有的坚定的政治诉求。杨度甚至认为,袁世凯就是可以助其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天赐之人”。
杨度一直将袁世凯视为其施行政治主张的重要人物。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才可以了解,杨度为什么会成为洪宪帝制的“筹安会”的重要成员,为什么他会为后来的张勋复辟而拍手叫好。在他的思想里,中国是需要一个皇帝的,在这个皇帝之下立宪而行西方之法,中国才有希望,至于这个皇帝是谁,反而是不重要的。他曾在《君宪救国论》中说:“非立宪不足以救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
洪宪帝制失败,以及张勋复辟失手,杨度有点走投无路了。他遁入天津租界,甚至信了佛,“披发入山、学佛参禅”。然而,杨度的政治主张却没有改变,他曾经对人说,在此问题上,他是“决不认错”的。据说,袁世凯一命呜呼之时,曾大呼“杨度误我!”为此,杨度写下“挽袁联”,用以自辩: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显而易见,杨度落得全国人民骂名之际,还没有丝毫的认错感。
不过,到了1923年,杨度的思想,有所触动,亦有所改变。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孙中山先生曾说,杨度“能履行政治家诺言”,孙中山还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这段经历,说明杨度正在兑现其在日本与中山先生相约的诺言。作为政治家,他是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