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

印度河 Indus River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它在古代印度雅利安人最早的记录和颂歌《梨俱吠陀》(Rigveda,1500?BC)中已被提到,亦为印度国名来源。
概述外喜马拉雅山地区大河[1],世界最长河流之一,长度为2,900公里(1,800哩)。流域总面积约1,165,500平方公里(450,000平方哩),其中453,250平方公里(175,000平方哩)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山麓,其馀在巴基斯坦半乾旱平原。年流量约2,070亿立方公尺(2,720亿立方码)——尼罗河流量的2倍,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合在一起的流量的3倍。 流域内各国所占面积为:中国5.292万km2,阿富汗6.6万km2,印度35.4万km2,巴基斯坦56。1万km2,共计103.4万km2。
印度河干流源于中国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系凯拉斯峰的东北部,山峰平均海拔约5500m,终年冰雪覆盖。印度河上游为狮泉河,河流在印度境内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接纳众多冰川,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后,在布恩吉(Bungi)附近与吉尔吉特(Gilgit)河相汇,然后转向西南流,转向西南贯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左侧支流的上游部分大部分在印度境内,少部分在中国境内,右侧的一些支流源于阿富汗。印度河总流域面积为103.4万km2,干流长约2900km,平均年径流2070亿m3,年输沙量约为5.4亿~6.3亿t,平均含沙量3kg/m3。

印度河干流从源头至卡拉巴格(Kalabagh)为上游,长约1368km。河流穿行于峡谷中,河道狭窄,比降大,多急滩,流速大。其中有两个大峡谷段,一个是从斯卡杜(Skardu)至本吉(Bunji),一个是从阿托克(Attock)至卡拉巴格。从卡拉巴格至海得拉巴德(Hy—derabad)为下游段,河床比降小,河道宽阔,河流分支汊,流速缓慢,具有平原河流的特征。但在苏库尔(Sukkur)和罗里山(Rohri)之间,河道狭窄,在塞危(Sehwan)镇附近出现高约182m的拉希山陡壁。从海德拉巴以下为河口段,亦即印度河三角洲。由于上游多为冰川雪山,融雪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于河床,致使三角洲面积逐年扩大,河口每年向外延伸约11.8m。在三角洲上河流分支间有三角洲泻湖和牛轭湖。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1947年“印、巴分治”,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河水归两国共同使用 。为了避免纠纷,两国在1960年签订了“印度河用水条约”,规定印度使用河水系总水量的1/5,其余归巴基斯坦使用。
水系组成印度河有许多支流,河源:狮泉河(藏语为森格藏布河,西藏境内)奇普恰普河(希欧克河,源于新疆) 吉鲁木河 罕萨河(Hunza River) 索安河(Soan River) 哈罗河(Haro River) 锡兰河(Siran River)杰纳布河(Chenab river)杰赫勒姆河(Jhelum River)拉维河(Ravi River)萨特莱杰河(Sutlej River,流经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源流: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河,中国境内 比亚斯河(Beas River,印度境内)喀布尔河(Kabul River,源于阿富汗境内) 劳加尔河 潘吉舍尔河 科哈特托伊河(KohatToi River,源于阿富汗境内) 特里托伊河(Tritori River,源于阿富汗境内) 古勒姆河(Gurram River,源于阿富汗境内)古马勒河(Gumal River,河源出自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地区,支流源自阿富汗境内) 伯劳河(Barau River)吉尔吉特河(Gilgit River,克什米尔境内) 马斯土季河 伊什科曼河 雅辛河 吉萨尔河(Ghizar River) 杰赫勒姆河(Jhelum River) 杰纳布河(Chenab River) 库纳尔河(Kunar River) 佐布河(Zhob River)
左岸
共有8条:分布在波特瓦(Potwar)高原上有3条,即索安(Soan)河、哈罗(Haro)河和锡兰(Siran)河,流量都比较小;分布在旁遮普平原上的支流有5条,即杰赫勒姆(Jhelum)河、杰纳布(Chenab)河、拉维(Ravi)河、萨特莱杰(Sutlej)河和比阿斯(Beas)河。其中杰赫勒姆河和拉维河是杰纳布河的支流,比阿斯河是萨特莱杰河上游的支流。
(1)杰赫勒姆河全长692km,流域面积6.35万km2,从木扎法腊巴德(Muazffarabad)至杰赫勒姆镇,基本上在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的边境上穿流。杰赫勒姆河在库沙布(Khushab)以上河道较窄,宽约3km,库沙布以下急转向南,河床展宽达19km左右,沙希瓦尔(Sahiwal)以下更宽达24km,两岸之间有很多弯曲的古河道。
(2)杰纳布河全长1030km,流域面积13.61万km2(包括杰赫勒姆河),源于印度喜马偕尔邦北部盖朗以东40km处,河流先向南流,然后转向西北,流经克什米尔地区,在阿克努尔(Akhnur)附近进入巴基斯坦。杰纳布河道摆动不定,除奇尼约特(Chiniot)以上一段外,河床一般宽约6.5km。
(3)拉维河全长660km,流域面积1.16万km2,发源于印度喜马偕尔邦中部,从伯索利以南的马多普尔(Madhapur)附近流人巴基斯坦。河床宽度不超过3km,但河道弯曲。
(4)萨特莱杰河全长1448km,流域面积8.6万krn2(不包括比阿斯河),发源于中国西藏朗钦藏布河,流经印度,在费罗兹普尔(Ferozepore)以北进入巴基斯坦。河床宽阔,从鲁帕尔(Rupar)到巴哈瓦尔布尔(Ba—hawalpur)以上32km处,河床宽约6—12km,由此以下至汇流处,河床宽度减为1,5km左右。
右岸
有6条支流,它们是喀布尔(Kabul)河(流域面积8.85万km2,长约510km)、科哈特托伊(KohatToi)河、特里托伊(Tritori)河、古勒姆(Gurram)河、古马勒(Gumal)河、伯劳(Barau)河。前5条支流流经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的高山丘陵地区,大致均由西向东流。喀布尔河、古勒姆河、科哈特托伊河及特里托伊河均发源干阿富汗境内,前两条支流水量较大,后两条支流则是小河。巴冷河位于信德地区,是印度河河口接纳的唯一支流,是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对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平原灌溉有着重大意义。
地貌印度河流域介于北纬24。~37。,东经约 66。—82。之间。东北情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介印度塔尔沙漠.西北为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西南为俾路支高原,南临阿拉伯湾。干流的上游和左岸支流的上游均处于高山区。干流下游和河口地区处于印度河平原。高山与平原之间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组成的复杂地形。平原区总面积约58万km2。流经高山区的河流,山高谷深,落差人,水力资源丰富。印度河平原是世界大冲积平原之一,面积约26.6万km2,约占巴基斯坦国上面积的1/3;由喜马拉雅山麓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东西宽度平均约320km,最大宽度在旁遮昔平原,宽约560km,最狭窄的地方为161km。土地肥沃,是巴基斯坦最富饶的地方。
印度河平原的东部为塔尔沙漠的延伸部分,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沙漠称为乔利斯坦(Choliston)沙漠,南部沙漠仍称塔尔沙漠,面积均约3.4万km2。印度河平原的西北抵俾路支高原的苏来曼(Sulaiman)山脉。印度河平原以北纬29 ‘为界,分为上印度河平原和下印度河平原。上印度河平原为五河(萨特莱杰河、拉维河、杰纳布河、杰赫勒姆河、印度河)汇合之地,有宽阔的河间地,一般高出河床5~20m,河道蜿蜒.河床不断移动,洪水时带来的大量泥沙,经常堆积成新的冲积层和浅滩。下印度河平原为明显的河曲带和泛滥平原。沿印度河两岸筑有河堤,堤距一般为19—24km。下印度河平原的西部和南部是低洼地带,为洪水经常泛滥之处。
印度河发源於海拔约5,500公尺(18,000呎)的西藏西南部。向西北奔流约322公里(200哩),穿越海拔约4,572公尺(15,000呎)的查谟和喀什米尔东南边界。在拉达克山列城下游不远,在左岸接纳其第一条支流札斯卡尔河。沿同一方向继续奔流241公里(150哩)後,在右岸接纳其著名支流什约克(Shyok)河。在与什约克河汇合後,直至科希斯坦地区,得到喀喇昆仑山、南伽山高原和科希斯坦高地山坡巨大冰川的补给。什约克、希格尔(Shigar)、吉尔吉特及其他河流将冰川融水泻入印度河。由于这一地区现在的降水量不足以补给这些大冰河,可以相当肯定,喀喇昆仑山的巨大冰河是喜马拉雅山脉上次冰期的残馀。
希格尔河在伯尔蒂斯坦斯卡都附近从右岸注入印度河。吉尔吉特河为下方另一条右岸支流,在本吉(Bunji)汇入。顺流数哩,左岸支流阿斯特(Astor)河汇入。後向西流,穿越喀什米尔边界,然後折向南面和西南面,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在深达4,572∼5,182公尺(15,000∼17,000呎)、宽为19∼26公里(12∼16哩)的峡谷中绕南伽山高原(8,126公尺〔26,660呎〕)边缘奔流。小径盘绕在陡峭的山坡上,从1,219∼1,524公尺(4,000∼5,000呎)的高处俯视河流,令人望而生畏。
印度河在流出这一高海拔地区後,在巴基斯坦斯瓦特与哈札拉地区之间成为一条湍急的山间河流,直至流到塔贝拉水坝(Tarbela Dam)水库为止。喀布尔河就在阿托克(Attock)上方汇入印度河,此段,印度河在海拔610公尺(2,000呎)的高度流淌,第一座铁路公路桥凌空飞架。最後,在加拉伯克(Kalabagh)切穿盐岭进入旁遮普平原。

来自东旁遮普平原最著名的5条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给予巴基斯坦和印度共有的那片土地以旁遮普(「五河之邦」)这一名字。
印度河在接纳旁遮普诸河之水後更为宽阔,在汛期(7∼9月)可宽达数哩。在海拔约79公尺(260呎)的高度奔流。河流这一段的缓慢速度导致积累起来的泥沙沉积在河床,泥沙从而高出这一沙原的平面;的确,信德的平原多数地区为印度河遗弃的冲积物形成。已经修筑堤坝用於防洪,但偶或崩溃,于是大片地区被洪水摧毁。1947和1958年都发生过洪水。在洪水严重氾滥期间,河流有时改道。
印度河在特达(Thatta)附近开始进入其三角洲,散为若干分流,在喀拉蚩(Karachi)南-东南部的不同地点注入海中。三角洲面积为7,770平方公里(3,000平方哩)或更多,沿海岸延伸约209公里(130哩)。现存的和废弃的水道使三角洲地面坎坷不平。海滨宽约8∼32公里(5∼20哩)的地带在高潮期为潮水淹没。
气候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十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一年分为四季:12-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季,气温低、降水少、湿度小;7—9月为西南季风季,降水多.雷暴多,湿度大,是全年的降雨季节;4—6月是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变的过渡期,又称热季,空气干燥、温度高;10-11月是西南季风后退季,也就是西南季风向东北季风的过渡季节,降雨少,昼夜温差大,但季节比较凉爽。流域内最高气温在46C左右,最低气温在零下15C左右。平均年降水量约300mm。
从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区年降雨量在125∼500公釐(5∼20吋)之间。除了巴基斯坦山区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陆最干燥的地区。西风冬季扫过上印度河流域,带来102∼204公釐(4∼8吋)的降雨量——这对於小麦和大麦的生长极为重要。流域山区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风雨(7∼9月)提供其馀水量。印度河流域气候包括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半沙漠气候与科希斯坦、罕萨(Hunza)、吉尔吉特、拉达克及西藏的严酷高山气候。北部1月气温低於冰点,而在信德和旁遮普,7月气温最高约为38℃(100 ℉)。雅各布阿巴德(Jacobabad)是地球最热点之一,位於上信德印度河西面,常常记录到夏季最高温度49℃(120 ℉)。
水文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为源。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迥然有异︰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现,偶有蹂躏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区获得的。所以,它们在流出山麓时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汇入,倒是由於蒸发和渗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在雨季之後时期,渗漏也可增加一些水。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从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最低。此後河水开始上涨,最初缓慢,而在3月底较为迅速。高水位通常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後河水急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开始较为平缓地减退。印度河年水量约1,440亿立方码——略多於印度河水系总水量的一半。杰赫勒姆河与杰纳布河合计水量约为1/4; 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合计水量构成水系总水量的其馀部分。
大量的地理与历史证据表明,自文明发端以来——至少从4,000年以前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时代以来——印度河从南旁遮普至海滨一段一直在改道。
印度河地表径流一部分来自高山融雪,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前者变化较少,后者随气候而变化,但年径流量的变化也不大,据1940—1975年的统计,印度河(不包括萨特莱杰河)的年衽流量,以1959—1960年最大,达2297.20亿m3,以1974—1 975年最小,为1184,64亿m3。径流的年内变化较大,4~9月的雨季平均水量占全年的84%。
据1924—1978年实测资料统计,印度河干支流发生了多次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为:1955年萨特莱杰河洪峰流量16891m3/s,其支流比阿斯河最大洪峰流量14160m3八。1955年拉维河,洪峰流量19244m3/s;1957年杰纳布河玛沙拉站洪峰流量31120m3/s;1929年杰赫勒姆河曼格拉站洪峰流量31120m3/s;1942年印度河上游洪峰流量23122m3/s;1973年杰纳布河洪峰流量28300m3/s,印度河下游洪峰流量30500m3/s,巴基斯坦淹地360万hm2,受灾人口800万。1976年印度河下游,苏库尔站洪峰流量33988m3/s,相当于50年一遇洪水。1976年洪水淹没了809万hm2土地,冲毁房屋1 000万间以上,死亡425人。
动植物印度河流域气候与植被之间存在著密切的关系。在上信德和旁遮普,过牧和伐木作燃料已经导致许多自然植被的毁灭。此外,人类长期干预自然水系和在希瓦里克斯(Shiwaliks)毁林已经导致地下水状况和植被明显恶化。中印度河地区在史前和历史初期似乎比现在树木繁茂︰有关亚历山大大帝(325?BC)在印度征战的记述和16世纪及其後蒙兀儿狩猎队的记录都显示这里曾有相当多的森林生长。即使今天,在离河不远的印度河平原,还有著金合欢热带旱生林、灌木及罂粟、巢菜、蓟和繁缕等林下植物。河附近有一片片蒲苇似的高草,河流和运河两边往往柽柳成行,且有一些茂密的灌丛,但却不再有天然林。印度河流域北部地区针叶树丰富。
印度河鱼类资源适中。信德的特达、戈特里(Kotri)和苏库尔(Sukkur)都是重要渔业中心。养鱼业在堰坝水库已变得重要。在喀拉蚩港附近已经建立一个现代化渔港,提供冷藏和销售服务。
居民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带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达克人和巴尔特人)显示了与中亚而非南亚的密切关系。他们属亚洲血统,操藏语,信佛教(不过巴尔特人已采纳伊斯兰教)。牧业为地方重要经济活动。
北印度平原居住著一些农业集团,其操旁遮普语及相关方言,成为印度河谷地人数最多的民族。语言、种族和部落组织在区分集团时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显的主要特征是种姓,不过没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与仪式的涵义。信奉伊斯兰教的贾特人(Jat)与拉杰普特人(Rajput)是旁遮普重要的社会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著一些操信德语及相关方言的农业民族。这一区域的许多文化特点似乎具有相当的古风,信德人对自己区域的独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虽在信德,却主要是一个讲乌尔都(Urdu)语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陆分治後到达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治理开发1.灌溉
印度河治理和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灌溉。印度河灌溉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两岸狭小的地带就已发展引洪灌溉。到公元五、六世纪发展到修建引水灌溉渠道。1605年建成了第一条永久性灌溉渠,渠长80km.将拉维河水送到拉合尔以西约40km的谢胡布尔(Sheikhupura)。1850年修建了引拉维河水的上巴累一多阿布渠。1870年又修建了从萨特莱杰河引水的色尔汉德渠。1887年在拉维河上修建了马拉拉闸,进入丁有坝引水阶段。1905—1915年修建厂第一项跨流域引水工程,开挖了上杰赫勒姆河引水渠(运河)和上杰纳布河引水渠(运河),将杰赫勒姆河的水调入杰纳布河,又将杰纳布河的水调入拉维河。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的规模已经很宏大,在干支流上修建了近40座拦河闸,每个闸上游有若干条引水渠或相邻河道之间的联接渠(运河),在河间地内发展大片的灌溉区。如1932年建成的印度河干流上的苏库尔拦河闸,闸长1440m,过闸流量42450m3/s(原设计31130m3/s),两侧共引出7条干渠,最大引水流量1866m3/s,灌溉面积300多万hm2。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独立分治后,所定国界将印度河及五大支流的上游部分划归在印度境内,下游部分划归在巴基斯坦境内,从而引起两国上卜游用水纠纷,且矛盾日趋激化。印巴两国经过长达13年的协商和谈判,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两国政府于1960年签订了《印度河水条约》.并同时成立了印度河常设委员会。根据条约,巴基斯坦可从西三河(即印度问干流、杰赫勒姆河和杰纳布河)引水,每年町得地表径流量1665亿m3,约占印度河径流量的80%;印度可从东三河(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和比阿斯河)分水,每年可得地表径流407亿m3,约占印度河径流的19.7%。
自1960年《印度河水条约》答署以后,印、巴两国按照条约开展了对印度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从此,印度河的治理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在干支漉修建包括有高坝、大水库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这些水利枢纽,除灌溉外,兼有防洪、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巴基斯坦完成了规模巨大的西水东调工程,使原由东三河供水灌溉的150多万hm2耕地,改由西二河调水灌溉。该工程包括3个部分:①在印度河干流上修建塔贝拉(Tarbela)水库,土行坝最大坝高143m,总库容137亿m3,有效库容115亿m3;在杰赫勒姆河上修建曼格拉水库,十石坝最大坝高138m,水库总库容118亿m3,有效库容66亿m3;②在西二河各引水口、引水渠线与河流平交处修建了6座拦河闸,6座闸总长5km,总泄洪流量约12.4万m3/s.取水量3000m3/s;⑧开挖了8条相互沟通的联接引水渠(运河),扑对原有一些闸、联接运河和灌溉渠进行了改建。西水东调的平均年调水量约217.7亿m3:印度在东三河上修建了一些高坝大水库和两河之间的调水渠道,也是西水东调,引水灌溉印度境内的耕地。工程包括:①高坝和水电站9座:萨特莱杰河上 的巴克拉(Bhakla)坝和纳恩帕贾克里水电站;比阿斯河上的庞格(Pong)坝和潘多(Pandoh)坝;在拉维河上的泰恩(Thein)坝和查默拉±级和1级水电站;在奇纳布河上的萨拉尔(Salal)坝和杜尔哈斯蒂水电站。②2条调水线:拉维河至比阿斯河的调水工程,比阿斯河至萨特莱杰河调水工程。后者包括潘多比吉(Pam—doh Baggi)隧洞,洞径7.62m,长13.11km;桑达南加(Sundarnagar)渠道,渠长11.8km;桑达南加一萨特莱杰(Sundarnagar—Sutlej)隧洞,洞径8.53m,长1 2.35km,输水能力255m3/s。
印度河现有大型灌溉工程(灌溉面积15万hm2以上或灌溉干渠流量在lOOm3/s以上)和印度河十支流上已建、在建大型多目标工程(水库)见印度河流域人型灌溉工程表和印度河流域大型多目标工程表。
印度河流域的灌溉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采用漫灌方式和一般是常年灌溉,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使土地严重盐渍化.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巴基斯坦政府从1959年开始大力实施“斯卡普”(SCARP),即“防止盐渍化和土壤改良计划”(Salinety Controland Re—[ormationProject)。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修建以抽水管井为主,结合明沟、暗管的排水系统。经过l0多年的普遍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它既可降低地卜水位,减轻内涝,控制盐渍化,又町增加灌溉用水量。印度河干支流的平均含沙量2.38~3.30kg/m3,仪喀布尔河为1.03kg/m3。
2.防洪
印度河流域防洪主要依靠堤防,仅巴基斯坦境内就有各类堤防长约5400km.其中印度河干流为3000多km。主要支流的堤防长度为:杰赫勒姆河95km,杰纳布河1052km,拉维河398km,萨特莱杰河356km,堤防经过加固后,一般以防御历史最大洪水位为目标,重现期约为50年。该设计水位比历史洪水位高0,61m,堤防超高1.22m。
对印度河干流上的一些灌溉用的拦河闸,原防洪标准只有20一40年一遇洪水,将改建、提高泄洪能力,使标准达到200~300年一遇洪水。如古杜闸,由31130m3/s提高到42450m3/s;苏库尔闸由25470m3/s提高到42450m3/s;科特里闸由24762m3/s提高到35575m3/s。
干支流上已建的大型水库,虽然主要任务是灌溉,没有留山专门的防洪库容,但汛期结合蓄水,可起到一定防洪作用。例如曼格拉水库,1973年最大入库洪峰流量14546m3/s,削峰5179m3/s,占35.6%;1976年最大洪峰入库流量27791m3/s,削峰11122m3/s,占40%。因此,这些大型多目标水库的建成,使印度河流域防洪局面得到很大改善。此外,巴基斯坦也很重视非工程防洪措施。
3.发电
除一些大型水电站外,计划在塔贝拉坝卜游的印度河干流上修建卡拉巴格水电站(装机容量240—300万kW),在上游建巴萨坝(坝高200m,装机容量366万kW);在杰纳布河上拟建基希特尔I级(30万kW)和II级水电站(39万kW);在拉维河上拟建希布腊水电站(30万kw);在巴克拉坝上游萨特莱杰河上拟建科尔多尔水电站(60万kW)、卡交姆王托水电站(60万kW),流域内已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1500万kW,拟建或研究中的装机1500多万kW,共计3000多万kW。中国西藏境内的支流落差大,尚待研究开发。
4. 航运
约到1880年为止,印度河及一些旁遮普河流都曾通航,但在铁路兴起及灌溉工程扩展後,只有小船可在信德省内印度河下游往返。印度河下游还有渔船,在第一座铁路闸口以上,河流及水渠上游今被用於从位於喀什米尔的山麓流放木材。
《印度河河水条约》从远古以来,印度河水灌溉就一直是成功的农业的基础。现代灌溉工程始于1850年左右,庞大的灌渠系统是英国行政机构修筑的。信德和旁遮普的许多旧渠道和泄洪道得到恢复和实现现代化;从而创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渠网。1947年分治时,印度与西巴基斯坦之间的国际界线将原来设计为一体的巴里河间地区灌溉网和苏特莱杰河谷工程分为两个部分。其源头工程在印度而灌渠流经巴基斯坦。这就导致巴基斯坦某些地区供水中断。由此而引起持续若干年的争端,通过世界银行的斡旋得以解决,巴基斯坦和印度订立《印度河河水条约》(1960)。根据此条约,印度河流域西部3条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与杰纳布河——的水量(除少量用於喀什米尔)供巴基斯坦使用,而东部3条河流——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的全部水量完全供给印度。
印度次大陆及其他地方的经验表明,除非小心控制,水渠灌溉可以导致对耕地的许多损害。未经抹砌的灌渠中的水透过土壤渗出并抬高水位,以至土壤变得水涝,不可耕种。由於水渠灌溉在印度河及其支流所经之地已经扩展,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已经上升到地表形成浅湖。在其馀地方,水在夏季强热下蒸发,留下一层层的盐,使得作物无法生产。已经采取措施提供足够的排水系统,以避免水涝和盐的蓄积。
印度河文明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帕发现,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发现(现在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后来,在喀拉蚩(Karachi)以西480公里(300哩),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苏特克根多尔(Sutkagen Dor),在喀拉蚩东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鲁伯尔(Rupar),在距喀拉蚩东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贝湾(Gulf of Cambay),以及在离德里北边50公里(30哩)的亚穆纳河盆地(Yamuna Basin),都发现这一文明的遗迹。它比稍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广。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约-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3哩),由其规模可推测是两个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个大帝国轮流以两地为京城(印度历史上原是有一国两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继摩亨约-达罗之后成为京城所在地,因为摩亨约-达罗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坏。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区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区略迟开发,这种文化有文字,字符约有250∼500个,部分已被试作解读,此种语言已暂被归入达罗毗荼(Dravidian)语族。该文明的中心时期约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纪出现的南部地区文化可能延续到更晚的时候。
印度河文明显然是由邻近地方或古时的村庄演变而来。采行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耕方式,一则有足够的技术在广阔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获作物,再则可控制每年一度既会肥沃土地又会制造祸患的水灾。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区取得立足点并能应付切身问题,无疑将使人民温饱,人口数量增加,下一步当然是沿著大河道两侧向前扩展。虽然零星的商业在此出现过,人民仍赖农业为生,除了栽种小麦和六行型大麦外,也找到饲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枣核和些许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迹。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瘤牛、短角牛、家禽等,还可能饲养过猪、骆驼、水牛。象可能也被驯养,象牙的使用颇为普遍。由于冲积平原没有矿产,矿物有时自外地运来。黄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输入,银和铜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贾斯坦〔Rajasthan〕)输入,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绿松石来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云母来自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晚于尼罗河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但早于商朝.距今大概是3300–1700 BC.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万以上。两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卫城。在这个土墩上建有大谷仓,对其居民来说,这就好比是现在的中央银行,发现了古代城市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青铜器和农作物遗迹,同时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无人能够解读,甚至不能确定其究竟是文字还是图象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