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放
丁放,男,汉族,安徽省淮北市人,生于1957年10月,文学博士,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省属重点文科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1985年7月毕业于安师范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至1994学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访问学者。
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
1997年获得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1997年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被评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诗文方向)、中国诗学
讲授课程: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中国诗学研究、元明清诗文、古代诗词鉴赏
获奖情况:
1、《中国诗学通论》(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1996年9月再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载《国学研究》第三卷),获安徽省政府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8年)。
3、《金元词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获安徽省政府2001-2002年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
4、《李林甫与盛唐诗坛》(《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丁放、袁行霈撰),获安徽省政府2003-2004年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
5、《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3年)。
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类:
1、《中国诗学通论》(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1996年9月再版。)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再版,本人执笔第三编第一、二章。)
3、《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4、《金元词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5、《唐宋词概说》(丁放、余恕诚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6、《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载《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类:
1、《辛文房任省郎时间考》(《中华文史论丛》,2001第2期,总第66辑)。
2、《一部经典重读的创新之作》(《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
3、《试论张说在盛堂诗坛的领袖地位》(《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2001年版)
4、《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5、《张说张九龄创作异同论》(《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2003年版)
6、《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人的关系为归结》(《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丁放、袁行霈撰)。
7、《李林甫与盛唐诗坛》(《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丁放、袁行霈撰)。
8、《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丁放、袁行霈撰)。
9、《姚崇、宋璟与盛唐诗坛》(丁放 袁行霈 《文学遗产》2007年 第3期)
10、《论《花草粹编》选词的主导倾向》(丁放 鲍菁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 第5期)
11、《从明代词选看词学观念的演变》(丁放 葛旭芳 刘尊明(评点人) 《学术月刊》)
12、《主持人的话》(丁放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第4期)
13、《论张九龄的诗品与人品》(丁放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
14、《与君世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我眼中的孟二冬》(丁放 《教育文汇》2008年 第12期)
15、《宫廷中的诗人与盛唐诗坛——盛唐诗人身份经历与创作关系研究之一》(丁放 袁行霈 《文学遗产》2009年 第1期)
16《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丁放 《文学遗产》2009年 第3期)
承担课题: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明词选本研究》(编号05BZW024)。
2、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方以智诗词笺校》(2002年立项)。
3、主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盛唐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关系研究”(2002年立项)。
4、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分别是《日本见在唐乐古谱与声诗关系研究》(排名第二)、《唐诗与其它文体关系研究》(排名第三),《盛唐诗坛研究》(唯一参加者)。
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古代诗论与诗词鉴赏”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