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宏才

陕西礼泉人。现任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艺术经济与文化创意、艺术市场基础理论、艺术市场史、考古史等。
主要经历: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90年先后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化文物厅等单位工作。
1982年起先后任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东渭桥考古发掘队副队长、陕西省文物局国保文物单位“四有”调查队队长等职。
1984年在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学习。
1990年后长期在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西安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工作。
1984年起任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科长、科长。
1985年起任陕西省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
1993年赴新加坡国立文物馆进行文物展览、学习。
1995年应香港永辰国际文化中心邀请赴港进行学术讲座与文化交流。
1999年起任陕西考古史编委会办公室主任。
2000年起任陕西烟草文物征集领导小组副组长。
1999年至2001年任陕西考古学会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办文物技术培训中心主任。
2003年以后任西安收藏研究会副会长、陕西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1999年12月起任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研究员。
200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9年起先后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广东美术馆任等单位任兼职教授、特聘研究员、陕西电视台特约策划人。
2005年起任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5月受聘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江苏常熟博物馆特聘研究员。2009年7月起任陕西省长安画派研究会副会长。
主持课题《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获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立项(项目代号:D.09—0126—08——402)。
专著:《中国文物古迹集粹》、《探寻碑林名碑》、《陕西考古会史略》、《国宝春秋:碑帖卷》、《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以关中地区为观察中心》(以上独著)、《宋伯鲁书画艺术》(合著),主编《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第三卷《王朝都会》、《抗战中的文化责任》、《国宝春秋:青铜卷》、《西部美术考古》、《慈恩印象》等。
课题研究:1981年以来发表论文100余篇,逾100万字。
1987年重点研究课题《航测遥感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与煤炭部西安航测遥感中心等单位合作,列第三)。
1989年《唐东渭桥考古发现与发掘》获陕西省建国四十周年十大考古发现奖(与王仁波合作,列第二)。
2000年论文《西安古玩行中的轮子会》获美国亚洲文化中心颁发优秀论文奖。
2003年《盛唐宫廷的剧场与舞台》复原设计研究获文化部举办的中国第二届舞台美术展览会优秀创作奖(与窦鹏合作)。
2007年5月应邀参加西安美术学院举办“向老子致敬——中国首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文《从佛道造像碑面、组、位序之设定重新探讨姚伯多造像碑》。
2008年10月应邀参加2008首届华人收藏家大会,提交论文《民国时期西安古玩市场研究》,并被收入《收藏文化研究》论集。
2009年初出版学术专著《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以关中地区为观察中心》,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为该著作序,称:“罗君论著,紧密结合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印度塔庙、支提与本土庑殿碑石的建筑文化,天竺石窟造像与中国石雕、图画文字的艺术创作于一体,是一部集前人、当代学人成果的空前的学术性著作。……有口皆碑,成为定论。”(序文刊载于《中国文物报》2009年7月15日第4版)
2009年5月应邀参加中国第四届艺术管理教育年会,并提交论文《艺术市场学建构中的缺失与空白》。
策划项目:2005-2006年在广东美术馆及陕西美术博物馆主持策划“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六十周年(1940—1945年)纪念展”。
2006年任陕西电视台《血脉同根中国结——丙戌年(2006)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及大型跨国文化科考活动“玄奘之路”启程仪式电视直播节目策划(列第一)。
2009年起主持策划《收藏》杂志副刊《收藏趋势》。
2009年10月策划“慈恩印象”展,该展从多年收藏的百余幅大慈恩寺及大雁塔历史图片中精心遴选了48幅结集而成,于10月28日在陕西西安大慈恩寺隆重开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观展时用四个字“功德无量”概括了该展览将文化元素和文化单位成功结合的意义。
2003年以来主要研究成果:论文:
1、《手香毡蜡留金石:易均室与金石文物收藏》,《收藏家》,2003年第1期。
2、《唐东渭桥遗址》,收录于陕西文物局主编:《陕西文物古迹大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巡礼之二),三秦出版社,2003年。
3、《昭陵六骏蓝本、仿绘、仿刻、拓本、模制及相关问题研究》,西安碑林博物馆主编:《碑林集刊》第九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4、《纷纷梨花映佛光》,《文博》,2004年第4期。
5、《西京筹委会与陕西文物保护》, 收录于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保护科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
6、《帝王的慈善寺》,《文博》, 2004年第6期。
7、《陕西文物百年流失之痛》,《文物天地》,2005年第1期。
8、《1940—1945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考察活动评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第4期。
9、《杨虎城将军与陕西文化文物事业》,收录于《纪念杨虎城将军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 《还将余绪付河滨》,《文博》,2006年第2期。
11、《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复原初步研究(上)》,《文博》,2006年第5期(与窦培德合作,列第二)。
12、《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复原初步研究(下)》,《文博》,2006年第6期(与窦培德合作,列第二)。
13、《抗战中的文化责任——1940~1945年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文物收藏活动纪略》,《收藏》,2006年7期。
14、《从佛道造像碑面、组、位序之设定重新探讨姚伯多造像碑》,收录于李松主编:《道教美术新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
15、《佛、道造像碑师匠题名、位序的探讨与“北地样式”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6期。
16、《北魏正光元年“雍光里邑子造像碑”初探》,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艺术史研究》编辑部编辑《艺术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现状的评介与反思》,《中国美术研究》,2007年,第2期。
18、《艺术市场学建构中的缺失与空白》,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报》,2007年12月20日,第七版,《学科建设》栏目。
19、《民国时期的瓦当收藏》,《收藏》,2008年第3期。
20、《愙鼎与愙斋》,《收藏家》,2008年第7期。
21、《民国时期西安古玩市场研究》,2008年上海国际华人收藏大会提交论文,收录于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7月出版《名家谈收藏》一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代号:D.09—0126—08——402)。
论著:
1、执行主编《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六十周年纪念图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2、《探寻碑林名碑》,三秦出版社,2006年。
3、主编《国宝春秋·青铜篇》,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
4、《国宝春秋·碑帖篇》,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
5、主编《西部美术考古》,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6、《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以关中地区为观察中心》,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7、《慈恩印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