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

【一、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的铜鼓县,山川秀美,土地肥沃,资源富饶,县城东边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称为“铜鼓石”,铜鼓县名因此而得。全县人口13.6万,面积1547.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88人/平方千米,为江西省最低,县府驻永宁镇,辖6镇3乡。人口以客家人为主,占总人口66.85%,男女比例为1:1.4,通行赣方言铜鼓本地话。在外铜鼓籍贯人口约4万,在外铜鼓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10.1%,在外铜鼓人主要集中在广东东莞、深圳、中山,福建厦门、福州,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海外铜鼓籍贯人口约4800人,海外铜鼓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0.3%,海外铜鼓人主要集中在伊拉克、美国和英国。
其主要特征有:
一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铜鼓县是湘颚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临铜鼓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彭德怀、宋任穷、腾代远、黄公略、王首道、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转战铜鼓。在革命战争年代,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解放后,中央、省对铜鼓革命老区关怀备至,被批准为“全苏区县”。其中国近代革命史就有铜鼓部分被写进中学历史教材。
二是绿色宝库:全县土地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85%,森林覆盖率86.3%,居全省之冠,被誉为“红土地上的绿洲”。全县拥有活立木蓄积量802万立方米,活立竹蓄积量5500万根,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据专家推算,这些资源换算成经济价值约有30亿元,每年大约还有7亿元的生态效益。
三是旅游胜地:天柱峰森林公园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万多公顷,分为天柱峰、铜鼓石、大沩山、龙门崖、九龙湖等5个各具特色的景区。树种资源极为丰富,仅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树种就达30多种。野生动物品种达100多个,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22种。还有一大批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和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铜鼓客家文化浓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治安良好,同时又是最适合人类居处的山城之一。
铜鼓县还着力抓好了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大力兴办小水电,1995年进入全国电气化县行列,目前电力供给有余;抓紧改善与周边大中城市的交通,全面开通了移动电话,城乡电话可直拨国内外,并开展了计算机数据及INTERNET等业务;兴建了赣湘边贸大市场和我国南方首家规范化的专业市场----赣西北木竹建材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铜鼓人民发扬“坚定信心,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老区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县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8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7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38亿元元,人均GDP为1968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94元。先后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全国农产业化示范单位”和“全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上浏公路、铜修公路过境。通往宜春市可沟通浙赣铁路,到南昌220km、长沙187km,可沟通京广、京九铁路,距湖南黄花机场169公里。
年均温16.2℃,年均降水量1773毫米。矿产丰富,有金、锡、钨、锰、瓷土、花岗岩等。定江河、金沙河 流经境内。
铜鼓虽处边远山区,但后发优势明显。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环境优越,是纯自然的生态山水县城。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50%的竹木资源处于粗加工状态,有大量的其他森林资源以及药材、高岭土、花岗岩、硅石、地热泉等资源可在深度和广度上开发利用。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有5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供开发利用。
三是水电资源丰富,有3万多千瓦的水力资源可开发利用;四是草场资源丰富,全县有草山草坡面积37万亩,其中万亩以上连片的天然草场有4个,发展草食动物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铜鼓县坚持“林业强县、工业富县、民营活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创县域经济特色”的目标,突出抓好结构调整,把主攻重点调整到竹林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上来,其中竹木建材产业已形成100万平方米木地板和10万立方米竹木人造板规模,被命名“中国竹木建材之乡”:绿色食品产业已形成1万吨鲜竹笋罐头、绿茶、食用菌、葛粉格拉斯的生产能力,正向着“青山共林海一色,生态与经济齐飞”发展。
【二、古代乐器】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一例是一件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有两件,筒状,底中空,是春秋时期的秦器。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代多相当于汉或以后。《后汉书·马援传》有关于骆越铜鼓的记载。铜鼓都为青铜铸,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月光形,边缘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
【三、民族乐器】铜鼓,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演奏方法但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把铜鼓作为乐器,至今广西河池的瑶族、贵州的苗族等,都流传铜鼓舞。舞蹈时把铜鼓悬挂起来,一人用鼓槌敲击鼓而,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以增加共鸣,声音浑厚深沉,能传远处。舞者(一般是集体)围着铜鼓,随着鼓点节奏起舞。
铜鼓花纹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按照名史家黄现璠所撰《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铜鼓的花纹,反映如下几个意思:
" (一)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壮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解放前有的壮乡还挂着“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
(二)反映对雨水的渴望。铜鼓上的连续回旋形构造.方形的叫雷纹,圆形的叫云纹,这是壮族先民在农业耕种中对求雨的反映。它早巳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变,商周时代把它加以发展.装饰在铜器上,铜鼓用它作花纹图案,反映了壮族先民一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雷纹影响最大,为求雨多建雷庙,解放前南宁亭子立有雷庙,古时壮人还有定六月二十四日为雷公诞的。
(三)作为图腾崇拜的反映,鼓面饰有四至八只蛙,有的大蛙负小蛙,有的大蛙中还有数只小蛙。这是古人对蛙的崇拜。因“蛙鸣即铜鼓(鼓)精”、“鼓声宏者为上”,龟蛙能知天时,故视为神物。铜鼓为壮族先民的重器,鼓面饰蛙就是图腾崇拜的象征。东兰县解放前每年还举行“埋蛙婆的盛典之俗。至于翔鹭纹、十二生肖、钱纹等,都与农业人生产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和生物有关。
(四)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历史传说。如竹节纹,《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说:“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经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铜鼓面上刻有竹节纹,是很自然的事。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还保存竹王的传说和崇拜。
(五)反映壮族先民的生活和环境。《旧唐书·地理志》说:邕州……宣化,州所治……灌水在县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状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按温水即南盘江。南盘江与红水河相接,因此,温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骆越水。划船纹跟濮族住于濮水有关。其他如水波纹,亦跟濮水有联系。
此外.鼓面中的立体骑马纹,古代壮族人也有骑马之习惯。明称广西为陆梁之地,宜于骑马,产马也多。作为铜鼓花纹以反叫反映壮族人民战斗的骁勇。"(1)
注1:黄现璠遗作:《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五辑,1985年5月。
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据《兴文县志》记载,明王朝的军队万历年间镇压了川南行悬棺葬的民族--都掌蛮以后,获“铜鼓九十三面”,都掌人首顾阿大泣日: “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颠,群蛮毕集,今已矣。鼓失而蛮运终矣。”《太平寰宇记》载北宋时期居住两广一带的少数民族“俚僚贵铜鼓,以高大唯贵。……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之。有是鼓者,极为豪雄。
与铜鼓有关的习俗铜鼓多在欢乐和喜庆的场面中出现,但过去在苗族和瑶族的丧葬活动中敲击铜鼓却是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生活在我国广西北部山区的瑶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还几天几夜连续不断地敲击铜鼓:铜鼓声音宏亮、深沉,鼓声可以把死人离开人间的不幸消息传到很远的村寨,以便他的亲友赶来参加葬礼。敲击铜鼓亦可召唤鬼神前来护祐死者的灵魂,使他平安到达另一个世界。
敲击铜鼓伴随歌舞,常常与祈年禳灾等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我国历代诗人墨客对南方少数民族敲击铜鼓,载歌载舞赛神的情景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描绘。如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河渎神》中咏道:“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帐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五代词人孙光宪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客帆风正急,茜袖偎樯立。板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诗词中有明媚旖旎的南国春光,又有在大好春色中,少数民族敲击铜鼓,伴随阵阵鼓声和粗犷的歌声,舞蹈赛神的热烈场面。
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俗信妖巫,击铜鼓以祈祷”和“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宗教祭祀活动在西南边远山区,尤其是长江两岸及两广一带特别盛行。我国古代诗人一再把铜鼓赛江神的奇异民族风情载入他们的诗篇,唐朝诗人许浑在《送南客归有怀》中吟道: “绿水暖青菇,湘潭万里春。瓦樽迎海客,铜鼓赛江神。避雨松枫岸,看云杨柳津。长安一杯酒,座上有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