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定理
孙子定理
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见同余)的方法。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又称中国剩余定理。公元前后的《孙子算经》中有“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 ,五五数之余三 ,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答为“23”。也就是求同余式组x≡2 (mod3),x≡3 (mod5 ),x≡2 (mod7)(式中a≡b (modm)表示m整除a-b )的正整数解。明朝程大位用歌谣给出了该题的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即解为x≡2×70+3×21+2×15≡233≡23(mod105)。此定理的一般形式是设m = m1 ,… ,mk 为两两互素的正整数,m=m1,…mk ,m=miMi,i=1,2,… ,k 。则同余式组x≡b1(modm1),…,x≡bk(modmk)的解为x≡M'1M1b1+…+M'kMkbk (modm)。式中M'iMi≡1 (modmi),i=1,2,…,k 。直至18世纪 C.F.高斯才给出这一定理。孙子定理对近代数学如环论,赋值论都有重要影响。
孙子问题的解法,以现代的说法,是找出三个关键数70,21,15。解法的意思就是用70乘3除所得的馀数,21乘5除所得的馀数,15乘7除所得的馀数,然後总加起来,除以105的余数就是答案。
即题目的答案为 70×2+21×3+15×2
=140+63+30
=233
233-2×105=23
公式:70a+21b+15c-105n
解法中的三个关键数70,21,15,有何妙用,有何性质呢?首先70是3除馀1而5与7都除得尽的数,所以70a是3除馀a,而5与7都除得尽的数,21是5除馀1,而3与7都除得尽的数,所以21b是5除馀b,而3与7除得尽的数。同理,15c是7除馀c,3与5除得尽的数,总加起来 70a+21b+15c 是3除馀a,5除馀b ,7除馀c的数,也就是可能答案之一,但可能不是最小的,这数加减105(105=3*5*7)仍有这样性质,可以多次减去105而得到最小的正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