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效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月初效应是指证券市场上每个月的前几个交易日和上个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日平均收益率比这个月的其他交易日平均收益率高,且在统计上显著为正。

1987年Ariel对1963年至1981年间的美国证券指数进行研究,他将每一个交易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前一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到本交易月的第九个交易日。第二部分为本月的剩余交易日。然后,他将这两部分的累计收益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正的收益率仅来自于每一交易月的第一部分。1988年Lakonishok和Smidt也发现了类似结果,通过分析他们所采集的长达90年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他们发现从前一交易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到本交易月的第三个交易日之间的平均收益率尤其高。1990年Ogrlen使用1969年至1986年期间证券价格研究中心编制的价值加权和平均加权股票指数的日收益率对月初效应进行了检验,他的实证结果验证了Lakonishok和Smidt的发现。1989年Cadsby和Ratner对l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的股市进行研究,发现美国、加拿大、瑞士、西德、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存在月初效应,而日本、香港、意大利和法国等不存在月初效应。1998年Jaffe和Westerfield研究发现英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股票市场虽然不存在月初效应,但存在月末效应,即一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高于其它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1994年Howe和Wood采用Ariel划分交易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1981年至1991年期间五个太平洋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的收益率情况,这五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台湾、香港、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他们发现在香港和澳大利亚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日平均收益率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国内学者对于月初效应研究相对较少。刘凤元、陈俊芳(2004)通过对上海股市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月初效应,而不存在半月效应。奉立诚(2003)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月份效应和月初效应。从国内的研究来看,还存在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第一,样本的容量不够大,统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能保证;第二,由于收益率序列存在波动聚集性,需要考虑收益率的尖峰厚尾特性;第三,中国证券市场月初效应的理论解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