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活性污泥法
普通活性污泥法(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又称传统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传统方式。系统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管线和设备三部分组成。液流为有回流的推流式。初次沉淀后的废水津水域由二次沉淀池来的回流污泥混合后再抱起吃起段进入池内,大约曝气6小时,进水与回流污泥通过扩散曝气或机械曝气作用进行混合,混合液推流前进,曝气强度不变。流动过程中进行有机物的吸附、絮凝和氧化作用。从曝气池流出的混合液在二次沉淀池沉淀后,沉淀出的活性污泥以进水量的25~50%返回曝气池(即污泥回流比为25~50%)。这种方法常用于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对冲击负荷很敏感,生化需氧量的去除率达85~95%。
工艺特征
有机污染物在曝气池内的降解,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吸附和第二阶段代谢的完整过程,活性污泥也经历了一个从池端的对数增长,经减速增长到池末端的内源呼吸期的完全生长周期。
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曝气池首端有机污染物负荷高,好氧速度也高,为了避免由于缺氧形成厌氧状态,进水有机物负荷不宜过高,因此,曝气池容积大,占用的土地较多,基建费用高;
(2)好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而供氧速度难于与其相吻合、适应,在池前段可能出现好氧速度高于供氧速度的现象,池后段又可能出现溶解氧过剩的现象,对此,采用渐减供氧放式,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3)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低,运行效果易受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