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堂邑文庙
聊城堂邑文庙聊城堂邑文庙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堂邑文庙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系旧时祭祀孔子的场所。金、元、明、清时曾进行过8次局部维修,现存建筑占地十余亩,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大成殿、乡贤祠、名宦祠等二十余间,是鲁西北地区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棂星门,是第一座门,一座三开间的木结构牌坊。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棂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管文运的星。宋仁宗时候开始设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孔庙设棂星门,意为尊孔如尊天。
经过棂星门,院子正中半圆形的池子叫泮池,上面的桥叫状元桥。“泮池”来源于《周礼》中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设池为圆形,如同玉壁,而文庙用其圆池的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学泮池也称月牙池,泮字古义指学宫。人们踏上泮池,就好像进入了最高学府。过去的文人举子在临考前,都要在文庙祭祀许愿。后来考取了秀才游泮池还愿,被称为“入泮”。文庙建泮池主要是为纪念孔子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同时也有弘扬儒学崇尚教育的含义。
大成门是通往大成殿的第二座大门,面阔三间,砖台砖墙,歇山脊,绿色琉璃瓦顶,斗拱抬梁结构。正脊饰大吻,四条垂脊有吻兽。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颂扬“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大成门飞檐耸脊,气象森然,正中两扇朱红大门上。大成门东西两侧各有持敬门,又称戟门。古代左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在封建时代,每逢朔、望(农历初一、十五)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教谕、训导学教官由大成门进,士子走持敬门,不得逾矩。
大成殿为文庙的中心建筑,面阔五间(22.45米 ),进深三间(12.45米)筑于高60厘米 的砖台之上,大殿正面主、次间辟门,梢间设窗,门前有一宽6米 ,长18米 的月台。后面主间辟门,两侧各设一窗。大成殿梁架为斗拱抬梁式结构。房面为歇山脊,覆绿色琉璃瓦。正脊浮雕云龙图案,脊两端是高高翘起的大吻,四条垂脊装饰仙人和脊兽。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雄伟宏敞,飞檐翘角,十分壮观。大成殿名称来源于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根据《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以后都开始沿用这一名称。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大殿正中置孔子塑像,两旁是子思、孟子、颜子、曾子, 称为“四配”。
乡贤祠、名宦祠位于大成门左右两侧,皆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墙瓦顶硬山脊,正面辟一门二窗。二室原系祭祀本地“乡贤”、“名宦”的祠堂。明朝建立后,为加强思想控制,笼络人才,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朱元璋时候下令各地文庙设立乡贤、名宦祠。让乡贤、名宦与孔子一块受到祭祀。堂邑文庙将堂邑人在外地为官颇有政绩者或者在本地德高望重为示范表率者称为“乡贤”,并立祠奉祀。名宦祠是为纪念、祭祀曾在堂邑做官,政绩卓越、贡献突出、名扬后世的官员而设立的祠堂。
在大成门前,还有一棵围径3.6米 的柏树,苍劲挺拔,独立院中。《堂邑县志》曾载,文庙前后有古柏40株,甚为森茂。此树和记载相印证,成为文庙古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