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泥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聊城泥塑

聊城泥塑 Liaocheng makes things of clay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人们用土烧制成各式各样的器具,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唐代之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

历史上聊城作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道观、寺院以及各种神庙比较多。但是聊城属于平原地带,缺少石料,加之运输等比较困难,因此,聊城供奉的“神”多数是泥做的,这也促使聊城产生了很多造诣高超的泥塑艺人。根据现有资料记载,解放前聊城泥塑主要集中在东昌府城区古运河以东,小逯庄、小东关一带。最著名的代表性作品就是玉皇皋,里面有上百尊神像,是“聊城三宝”之一。

聊城泥塑雕像用料考究,工艺精细。需经多遍手序方可完成。首先用稻草或谷子杆绑扎好草人。再用麦糠与黄胶泥合成粗料,用料比例基本为六(糠)比四(泥)。然后造型,这遍用粗料造型的工序称谓“抓粗”。待造型干透后,再上一遍细泥,所用的材料为黄胶泥。然后是上色,先刷一遍底子色,这种底子色由水、白粉子、水胶合成,用料比例要根据雕像的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若在冬季一斤白粉子需用胶二两,夏季一斤半白粉子用胶二两,秋季一斤半白粉子用胶数钱即可。底子色干透后上彩,根据雕像的面目、体态、服饰的不同涂上各种颜色,经过这遍手序,一尊神像便完工了。这最后一遍工序称谓“定型”。

聊城比较著名的泥塑艺人是张安之,博平人。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便在聊城塑神像。张安之技艺高超,在造型、调色、上彩等各方面工艺精遂,堪称高手。他的门徒李振基(蒋官屯人)继承师业技艺,对雕塑工艺造诣颇深。昔日,东昌玉皇皋的神像就是出自张安之,李振基师徒之手。清朝末年胥元祥拜李振基为师,学习雕塑工艺。历经数年刻苦努力学习,身手不凡,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城内万寿观及其它庙宇的神像多由他刷新或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前后,纪刚、李英柳拜胥元祥为师,从事雕塑型活动。一九七五年,李金良拜纪刚为师,跟随先后在县工会俱乐部设计制作了《工人阶级今昔对比老师展览》的人像的泥塑三十尊和阳谷县景阳岗雕塑《武松打虎像》的修复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