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民

1.沈阳化工学院教授性 别:男
职 称:教授
学 历:博士 沈阳化工学院教授
学习简历
1978.11-1982.6东北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 工学学士;
2001.9-2005.3东北大学材料学(无机非金属)专业 工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82.7-1984.3沈阳市轻机液压件厂, 助理工程师;
1984.5-2007.7沈阳大学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系, 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5.5-2007.8沈阳大学先进陶瓷材料实验室 主任;
2007.9-至今沈阳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研究生导师
现任辽宁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开设课程
研究生:复合材料基础、陶瓷材料学、先进无机材料、稀土材料及其应用
本科生:纳米材料、特种陶瓷工艺学、复合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有色金属及合金、 工程力学
研究方向
零维纳米陶瓷材料合成技术与表征、三维陶瓷材料制备与工业化应用
科研成果
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
1).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Fe2Al5金属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与组织结构的研究”.编号:No9521050, 起止1995.1-1997.12 结题.
2).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ET理论在汽车用热镀锌板镀层相结构及界面结构研究的应用”编号:No:107007, 起止1998.1-~2000.12 结题.
3). 横向课题“纳米陶瓷刀具的烧结工艺与性能研究” 起止2000.5-2002.5,结题
4).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颗粒增强羟基磷灰石生物复合陶瓷” No:20032002, 起止2003.1-2006.12 在研.
5). 沈阳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骨骼修复用纳米颗粒增强Ca10(PO4)6(OH)2的研究” No:91015201, 起止2003.1-2005.12. 结题.
6). 辽宁省教育厅攻关计划项目(B类)“(Y,Gd)2O3: Eu3+透明陶瓷闪烁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No:20040240, 起止2005.1-2007.12 在研.
7). 沈阳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新型纳米复合陶瓷刀具制造工艺研究”编号:No:1053090-2-05,起止2005.11-2006.12 在研.
8). 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透明陶瓷闪烁体的制备技术及光性能研究”编号:No:2005222009,起止2006.1-2008.11 在研.
9).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透明闪烁体的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 No:20062001起止2006.12-2009.12. 在研.
获奖及专利
1). 1998.12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No:98冶-3-08-01 (第1完成人)
2). 2005.5国家发明专利(第2完成人) 专利号:200510046548.0
3). 2005.8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第1完成人)
4). 2006.8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第1完成人)
5). 2007.7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1完成人)
发表第一作者论文(SCI收录7篇,Ei收录2篇)
1). 马伟民,修稚萌,闻雷,孙旭东,铁维麟. PSZ(3Y)含量对Al2O3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学报2003, 39
(9):999-1003. SCI收录
2). 马伟民,修稚萌,闻雷,孙旭东,铁维麟. 含不同Y2O3的ZrO2对Al2O3基陶瓷抗热震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2004, 22(2):229-233. Ei收录
3). Ma weimin,Xiu zhimeng,Wen lei,Sun xudong,Tie weilin. Analysis on sintering dens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l2O3/PSZ(3Y) ceramics composite[J].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2004,14(2):260-265. SCI收录
4). Ma weimin,Ma hui,Sun xudong,Wang mei. Transformation Behavior and Ma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2O3/ZrO2(2Y) ceramics composite[J].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4, Vol:22 91-95. SCI收录
5). 马伟民,修稚萌,毕孝国,闻雷,孙旭东. Al2O3/ZrO2(Y2O3)复合材料断裂过程中相变及力学性能[J]. 金属学
报, 2005,41(1): 93-98. SCI收录
6). 马伟民,孙旭东,杨化仁,闻雷,管仁国,李喜坤. 真空烧结法制备Al2O3/ZrO2(Y2O3)复合材料[J]. 金属学报,
2006,42 (4): 431-436. SCI收录
7). 马伟民,闻雷,管仁国, 孙旭东,李喜坤. Al2O3/ZrO2复合材料的可靠性、磨损性能及失效形态[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7,17(2):270-276. Ei收录
8). Ma Weimin, Wen Lei, QIU Guanming, Sun Xudong, Guan Renguo, Cui Tong.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Al2O3/ZrO2(Y2O3)Composites [J].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7,25: 53-57. SCI 收录
9). Ma Weimin, Wen Lei , Guan Renguo, Sun Xudong, Li Xikun. Sintering Densific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Transformation Behavior of Al2O3/ZrO2(Y2O3) Composite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7.7 SCI收录
2. 江苏大学工程师男,1960年月12月12日出生,江苏丹徒人,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工学学士。现任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业中心)副主任。1982年10月起在原交通部直属企业镇江船用柴油机厂从事M A N B & W (L23/30、L28/32)柴油机铸件的国产化技术工作,1988年柴油机活塞铸件的国产化工作取得成功,同年被聘任为铸造分厂厂长。1997年至2001年在外商独资企业银峰铸造有限公司从事汽车铸件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技术工作,并任生产部及设备维修部经理。2002年至今一直从事本科生实践教学工作,工作中注意把自己长期在大工程背景环境下工作所养成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等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
3.上海江南丝竹协会理事1942年3月生,江苏吴县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进修大专班。上海卢湾区文化馆乐队指导、馆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儿童音乐学会会员、《吉他之友》联谊会副秘书长、上海江南丝竹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出版社特约编辑。主要成果:先后创作100多首声乐作品。其中《捉迷藏》被编入全国小学音乐教材,《刷牙歌》等被编人上海。《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歌曲选》,二重唱《同唱一首歌》等数十首各种题材形式的歌曲发表在上海等地音乐书刊上,中胡协奏曲《祭海》获1982年上海市音乐作品评选一等奖,弹乐合奏《校园春色》获三等奖,《快乐节日》参加“上海之春”演出。撰写的《江南丝竹与民情风俗》、《上海是中国吉他音乐发展的源头》、《广场文化的时兴和发展趋势》等多篇论文发表在市级刊物上,其中《江南丝竹》、《吉他音乐发展的源头》被列入上海市《群众文化志》条目中。撰写过100多篇音乐知识、吉他理论文章,其中《五线谱的形成与演变》、《指弹吉他的魅力》等发表后被各地刊物转载。为《六弦琴攀登》音带撰文,合编《实用指弹吉他教程》和《乐器维修与保养》等。曾获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市文化局表彰。事迹被收入《中外吉他名人辞典》、《中国吉他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
4.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工作简历】:
时 间: 1986
工作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职 务: 博士生导师
国 别: 中国
时 间: 1984-1988
工作单位: 中国矿业学院测量系
职 务: 系主任
国 别: 中国
时 间: 1983-1987
工作单位: 中国矿业学院开采沉陷教研室
职 务: 主任
国 别: 中国
时 间: 1983
工作单位: 中国矿业学院
职 务: 教授
国 别: 中国
时 间: 1981-1983
工作单位: 中国矿业学院
职 务: 副教授
国 别: 中国
【学术或专业团体任职】
时 间: 1993
机 构: 中国煤炭学会开采损害鉴定委员会
职 务: 副主任
国 别: 中国
时 间: 1989-1995
机 构: 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
职 务: 委员
国 别: 中国
【研究或管理成就】
时 间: 1991-1994
成果或成就: 条带开采地表移动控制的研究
参与的程度: 主持
时 间: 1991-1993
成果或成就: 煤矿地表移动数据库研究与开发
参与的程度: 参与
时 间: 1986-1989
成果或成就: 华东巨厚含水冲积层移动规律研究
参与的程度: 主持
开采沉陷新进展 地层环境力学会论文集 1993
开采沉陷分析系统 开采沉陷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1
煤矿岩层及地表移动 煤炭工业出版社
从事开采沉陷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30余年,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他承担与组织了理论和生产的研究课题近20项,取得显著的理论成果和经济效益 。他参与全国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采煤规程的制订工作,多次组织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他是中国开采沉陷领域较早的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