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一凡
人物生平韩一凡,山东省济南市人,1935年12月25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早年参加革命,在上海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她自幼跟随作小学教师的母亲生活。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母亲的勇于斗争、乐于助人的品质,对她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她从小勤奋好学,不服输,上中学时酷爱物理课,曾梦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然而,1954年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选拔到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读书,专业是林学。她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生活,伟大的生物学家米丘林渐渐成了她最为崇拜的偶像。
成就及荣誉1960年韩一凡毕业回国,被分配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树木遗传育种研究室工作。正当她满腔热忱地协助林木育种专家徐纬英从事油橄榄引种研究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被迫离开实验室,先后下放到广西邕宁县“五七”干校和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怀安县林业站劳动。几经辗转,1971年,韩一凡来到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树木遗传育种教研室任教。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磨灭她献身于林业科研事业的信念,她大量收集和阅读有关树木遗传育种的资料。在争取到了杨树和榆树杂交育种研究课题后,韩一凡不顾生活的艰辛和巨大的政治压力,忘我地投入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培育出了白杨派杂交种741,这个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恢复,韩一凡回到了北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树木染色体核型研究,首次在树木中发现了B-染色体,并在《林业科学》上发表了《杉木染色体核型研究》的论文。
80年代以来韩一凡参加和负责国家林业科技攻关“六五”、“七五”和“八五”专题,致力于抗虫、抗旱、抗碱等抗性育种。
1990年,韩一凡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工程开放实验室的专家合作,开始了树木生物工程的研究。仅用3年时间,就获得了对杨尺蠖和舞毒蛾害虫杀伤力高的欧洲黑杨转基因植株。
1994年起韩一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林木的病虫害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全国当时约600万公顷杨树人工林,虫害的面积竟有40%。在宁夏,因天牛成灾,不得不把所有的杨树人工林砍掉,造成损失高达2.1亿元。作为杨树育种专家的韩一凡,心里始终放不下的就是如何解决杨树虫害问题。不论走到哪,甚至坐在车上,她都在观察路边的杨树,树干是否通直、有无结疤、病虫害的为害如何、应该怎样解决问题……林木的育种抗虫不仅是她的职业,也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80年代韩一凡在从事国家抗性育种攻关专题时,每年都要到下面去搞调查。从干旱地区到半干旱地区,从秦岭到大兴安岭,甚至在海拔4600米的四川甘孜地区也留有她的足迹。在调查中,她发现天然杨树林有虫无灾,而人工林的树叶却被吃光,树干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天然林和人工林在对待虫害上有这样大的差距呢?她曾经请教一位国外著名的杨树育种权威:“杨树通过人工杂交能不能选育出抗虫的新品种?”回答很肯定:“不可能!”但倔强的韩一凡没有就此罢手。她说:“创新比跟着别人走难得多,但搞科研就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要敢于突破,敢于探索,敢于承担风险。”
有的天然杨树林虫害不严重,虽然许多人已熟视无睹,但在韩一凡脑子里却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从生物相生相克的自然选择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出发,寻找具有抗虫特性的天然杨树作为亲本,进行人工杂交。一个新的杨树品种诞生了。
一般3年生前的杨树最容易遭虫害,1989年,她用人工杂交培育的抗虫杨树林长到了第四年,不仅没有虫孔,而且长得枝叶茂盛,与周围被虫子吃得不像样子的杨树形成强烈的反差,韩一凡在疲劳之余感到了欣慰。
她与合作者在8年间通过人工杂交共培育出23个杨树新品种。这些新品种能在中国不同生态地区生长,能抗寒,能抵御蛀干害虫如云斑天牛、光肩星天牛等为害。目前,在陕西、湖南、江西、江苏等天牛为害严重的地方,正在大面积推广这些抗虫新品种——南抗杨系列。
这项研究成果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别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韩一凡在取得成就后没有止步,又开始了双亲本抗虫杂交试验。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始了抗虫基因定位、抗虫化学物质定位、抗虫蛋白的分离,并探索出早期人工接虫可靠的方法。
个人简历1935年12月25日 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55-1960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林学系学习。
1960-1968年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工作。
1969年 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怀安县林业站劳动。
1971-1977年 在河北省林业专科学校树木遗传育种教研室任教。
1978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分子遗传研究室工作。
主要论著1 佟永昌,韩一凡.阔叶树优良无性系图谱.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高瑞桐,韩一凡等.杨树丰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
3 王世绩,韩一凡等.杨树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 秦锡祥,王建园,韩一凡等.杨树抗云斑天牛新品种选育Ⅳ:抗云斑天牛研究.林业科学,1992,28(2):123~128.
5 田颖川,李太源,韩一凡等.抗虫转基因欧洲黑杨的培育.生物工程学报,1993,9(4):291~297.
6 Tian YC,Li TY,Han Y F,et al.Insect Tolerance of TransgenicPopulus nigraPlants Transformed withBacillus thuringiensisToxin Gene.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1993,Vol 9.(4):219~228.
7 王克胜,李淑梅,韩一凡,群众杨改良后代杂种优势及无性系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林业科学研究,1995,8(2):119~126.
8 王克胜,卞学瑜,韩一凡等.杨树抗云斑天牛纤维材无性系选育.林业科学研究,1995,8(4):429~436.
9 王克胜,韩一凡,任建中等.群众杨改良无性系材性的遗传及性状相关的研究.林业科学,1995,31(1):44~50.
10 卞学瑜,韩一凡,杨明珍等.不同杨树无性系对云斑天牛抗性差异机理的研究.杨树研究进展,1995,(12):97~102.
11 陈颖,韩一凡,田颖川等.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转化美洲黑杨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5,8(2):97~103.
12 陈颖,韩一凡,李玲.用组织培养方法增殖兴安落叶松限制因素的研究.林业科技通讯,1995,(10):163~169.
13 王京兆,卞学瑜,韩一凡等,筛选与杨树抗云斑天牛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林业科学,1996,32(4):382~384.
14 Bian X Y, Brian D S, Han Y F, et al.Midut Proteinase Activities in Larvae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Proteinase Inhibitors. Archives of Insect and Biochemistry Physilogy, 1996, (31): 23~37.
15 Wang G J, Castigone S, Han Y F, et al.Insect Tolerance of Transgenic with a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xin Gene: A Insecticidal Activity and Genome Analysis Transgenic Research, 1996, 5: 289~301.
16 Zhao S H, Han Y F. Transformation of Poplars with TPA Gene.Developmental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1994, 3 (2): 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