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庄村
1、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万庄村位于汉冢乡中东部2公里处,总人口3956人,耕地面积7450亩,辖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1047户村民,村干部人数为7人,党员93名,修建水泥(油)路6公里,主要支柱产业为优质小麦、玉米、棉花和小辣椒。
2、山东省平邑县保太镇万庄村万庄村位于平邑县城以北10公里处,南靠兖石铁路和327国道,处于一个典型的平原丘陵交错地带,现有居民668户,人口2523人,耕地面积2623亩。
近年来,村两委坚持“农业立村、工业强村、招商富村”的思路,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外联市场,内带农户,不断优化种植结构,首先稳定了农业立村的根基。并在基础上,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确立了“依托资源、挖掘潜力、工业强村”的路子,历经15年,从最初的单一石膏开采做起,逐步发展成集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新型能源研发生产、有机化工、建筑安装等多元化复合式产业群,目前,全村共有企业21家,固定资产达3亿元,工业总产值8亿元,年销售收入6.8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600万元。
工业的强势拉动,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先后集体出资400万元,分期分批完成了旧村改造工程,硬化了村内8万平米的主要街道,配备安装了路灯照明设施,修缮硬化了万庄村与外界接壤的公路。并对所有硬化街道两侧进行排水沟砌垒,有效的解决了村内排水问题,完善了街道绿化、美化工程。近期又投资40万元,实施自来水工程,全村统一装配节能自来水设施,彻底解决吃水问题。集体出资近100万元,更换了工业用水和农业用电两台高负荷变压器及电盘线路,为村民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完善全村交通、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和绿化、文体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努力打造具有现代气派的园林式新型农村,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环境。力争到2009年全村各项基础建设配套齐全,全面实现全村道路水泥化,全村配套绿化带达10000米,绿地面积6000平方米,高标准建成建设福利院、高档招待所、高标准卫生院,,配套建设灯光广场、篮球场、康乐球场等娱乐场所。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次。
3、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万庄村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是冀南平原的一个传统小村庄。2006年初,一座占地30余亩,投资3200多万元的巨大工程--万和宫开始建设,继而,以弘扬和谐文化为己任,以打造"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为目标的二三期工程相继铺开。然而,这样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竟然是由一位民营企业家王殿明一手策划与设计的。一时间"万和宫"、"万庄"、"王殿明"……受到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生态之村,成为燕赵大地上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典型。

万和宫的建成,改写了万庄村的发展历史,填补了临西县文化旅游空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经济繁荣,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发展农家院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以万和宫为龙头,二三期工程相继拉开了文化旅游项目的帷幕。万庄,一个集文化产业、教育基地、观光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农村正在崛起。
万和宫作为"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的一期工程建成两年来,万庄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造,村里开办"和"文化大讲堂、组织"和谐家庭"评选活动,也使万庄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生态之村。文化界、艺术界、新闻界、旅游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如今,作为"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二期工程的农家院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已经展开,部分新民居正在建设之中。王殿明希望和谐文化进入到每个家庭,一个家庭一个专题,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展示和谐文化,弘扬和谐文化。一个家庭也是一个旅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享受田园生活,接受"和"文化熏陶。
"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的三期工程是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重点是开通环村水系,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发展养殖业和水浇地,美化村庄。王殿明说,沿环村水系,还将在两岸建造唐诗、宋词、元曲意境苑,进一步扩大和谐文化的展示内容,使之更具高品位的观赏性,更广泛地吸引游客,扩大农民增收的渠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