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公元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朝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朝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和高句丽内部纷争与自然灾害,668年高句丽灭亡。
战前形势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主动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国家初立,也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如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并放回隋朝虏获的高句丽人。高句丽也放还华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尸体筑成的纪念物“京观”,让唐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双方使者来往频繁,高句丽曾派人11次入贡,甚至还曾派世子朝唐,一时表现出和平的景象。
但背后,双方都明白最终不免一战。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高句丽长城,自夫余城(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海,长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唐太宗贞观后期,大唐已空前强盛,东突厥也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对付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645年)公元642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莫离支”摄政。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新罗国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名臣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名将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句丽。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
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句丽举国震恐。
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安市城城主杨万春的抵抗,唐军在安市受阻,再也无法前行。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句丽的预期目的。
唐太宗此次出征,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句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646年,唐与回纥灭了薛延陀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649年唐太宗去世,依照唐太宗的遗愿攻打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
唐对高句丽的骚扰性进攻(647年-659年)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学高句丽一样派偏师进袭骚扰,也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
公元647年,太宗命将军牛进达和将军李绩(徐茂公)分别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公元648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老将军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句丽军。
公元655年,因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国,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名将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将军率兵击高句丽。
公元658年,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攻克高句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
公元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句丽军。
第二次战争(660年-662年)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661年唐派辽东道(初为浿江)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浿江道行军大总管任雅相、夫馀道行军总管萧嗣业、镂方道行军总管程名振、沃沮道行军总管庞孝泰和含资道行军总管刘德敏率军十余万渡辽水,平壤道(初为辽东)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平壤道大总管刘伯英、与新罗联军由百济故地南北合击高句丽。662年,蛇水之战渊盖苏文使唐军沃沮道全军覆没并杀死了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
第三次战争(666年-668年)666年,渊盖苏文去世,高句丽内乱,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发生争斗,长子渊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渊男建所逼,降于唐。唐朝派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8万援救渊男生。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唐高宗派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8万援救渊男生。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十二月十八日,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分道合击高句丽。诏独孤卿云由鸭渌道,郭待封由积利道,在百济故地驻守的刘仁愿由毕列道,新罗金仁问由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与运粮使窦义积,皆受李绩节度,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
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大总管副元帅李绩攻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左路副总管薛仁贵率大唐神策御骑营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率大唐天策军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副总管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
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全力发兵抵抗,大唐天策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 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于天策军。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将军僧信诚打开城门,大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后续:唐朝新罗战争668年之前,唐朝与新罗是盟友。在新罗配合下,唐朝相继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作为统治机构,但遭到了新罗的反击。
670年-677年,唐朝新罗战争爆发。新罗先后从唐朝手中夺取了百济全境和高句丽部分领土。677年,新罗占领平壤,控制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全部领土。
735年(唐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诏旨以大同江为界,南属新罗,北属大唐,是为《开元乙亥界约文书》。
战争性质高句丽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境内的一个民族,这一点无论从中国史籍还是朝鲜史籍中都可得到证实(见《史记· 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汉书· 王莽传》、《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现代学者对此也多有论述(杨昭全、孙进已、刘子敏、黄斌、刘厚生等皆有专文、专著论述)。
高句丽建立的政权一直居于中国辖域之内,而且这个政权始终臣服于中原王朝或在中原王朝分裂时期分别臣服于南北各王朝,除个别时期外,几乎未独立过。高句丽政权即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毫无异议。
隋唐时期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就是在统一的中央政权征讨地方政权这个大原则下进行的,对此,隋唐统治者有一致的认识。
隋炀帝杨广时,黄门侍郎裴矩告知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
唐高祖李渊曾一度要放弃对高句丽的统治关系,他说:“名实之间,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何必令其称臣”侍中裴矩、中书侍郎温彦博却坚持说:“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唐统治者以土地之归属为原则,认为在唐统一国家辖境之内的民族或政权,必须服从中央统治,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含糊。接着,温彦博又指出了放弃中央与地方统治关系的影响,“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意思是说,放弃这种关系,周边民族及政权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对高句丽所据之地认识很明确,他认为,“高丽所居本四郡”。即是说辽东是汉四郡之地,无可争议。贞观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太宗这句话勘称经典,道出了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
高句丽所居之地既然为隋唐统一政权管辖,隋唐对其所进行的征伐则无可非议,绝不可视为侵略战争。当时发动战争亦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一种必然情况下导致的。这就是隋唐征伐高句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