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豆村位于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西南。西临田峪河,北临108国道。豆村历史悠久,村大风淳。豆村方圆有20多平方公里,人口有一万五千多人,豆村由豆一、豆二、豆、豆四等四个村庄组成。

令人称奇的是,当年豆村还是一个被城墙包围起来的村子,甚至还像西安城一样,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描写唐长安城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仿佛也是豆村格局的真实写照。豆村街道布局奇特,南北狭长,一条中心大街横贯东西,其余街道皆与之交会,形成了24道“丁字街”。豆村街道呈南北纵横状,北有12街南有9街,转完一圈有30多里路。

民间谚语有日:“天下村数豆村,豆村下来是路村。”终南镇的豆村之大,全国有名,号称“天下第一村”,人口过万,南北六里,东西3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物资集散地,古以制售陶皿器具“豆”闻名天下,称为豆村。

豆村四月初八古腊会规模盛大远近闻名,每逢古会,商贩云集,行人如织,四里八方的庄稼人都来这里逛会,看戏,走亲戚。游古腊时,八台神龛前行, 百杆灵幡摇曳,数百彩旗漫卷,一路锣鼓喧天。古腊工艺,巧夺天工,爪果人物,鱼虫鸟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所到之处,八村九社呜炮相欢,家家户名果伺候,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整个村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豆村北有西周墓葬群,学术界称“马家坡遗址”,出土西周青铜器、甲骨文、陶瓷等极珍贵文物。

豆村的来历:

豆村位于终南镇西南2公里处,地处谓河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田峪河由村西流经。主产小麦、玉米。1995年前亦产水稻。经济作物主要种植猕猴桃、蔬菜、西瓜。1985年亦种棉花。豆村卫生院防治地方病出血热成果显著。工艺品有大腊、剪纸。大腊有120斤重。剪纸1980年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此村人口众多规模较大,有两条南北主干街路,有19条东西大街,每条街路宽20米,面积约3.5平方公里。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1996年省考古队在豆村西周遗址考古,发掘西周墓葬6座,东周6座。发掘大量的青铜器,其中铜方鼎高24厘米,最为珍贵。考古队称:豆村先周遗址的发现在渭河南岸还是第一次。说明周人很早就活动在渭河两岸地区。考古发现:豆村西周墓葬等级之高,数量之多,排列之有序,遗址面积之大,说明这里是西周时一重要诸候国遗址。这批周人居住在所在这里为古公亶父的迁岐和文王作沣做准备工作和奠定基础。通过这次发掘,查清了豆村西周遗址的分布和文化内涵。

1974年豆村群众平整土地时,挖出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文癸簋,西周早期文物高15.4厘米,口径23厘米,重3.5公斤,内底有“八母父癸”4字铭,为国家三级文物。

清乾隆年间,豆村出土的青铜器“散氏盘”。盘口饰龙纹,盘足饰兽面纹,有附耳,图案精美,形制雄伟。上面铭文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现存于台湾)记载矢散两国解决边界纠纷事,《西安通览》载:“国家西周青铜器《散氏盘》1铭载:周康王时,由王卿会同矢氏和散氏在“豆”这个地方会商,解决边界纠纷。铭文中“矢之豆”,即豆村。豆字是一个象形字,字中“口”字是锅,上面一横是锅盖,下面U是生火的火道。豆有陶器和青铜器两种。豆村出土的陶豆存于县博物馆。浙大历史系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章内,豆村处注为矢国,按《散氏盘》铭文记载,实际上西周时矢国和散国解决边界纠纷,请周王朝在豆召开勘界签约会议。当时这里已是一个要地。

综上所述,说明在商末周初(前11世纪)就有部分西周贵族居于此,约500人以上,(根据墓葬推测)。在此为古公亶父迁歧,文王作沣做准备工作,并精于制作以“豆”的青铜器、陶器等。故取名豆村。“豆”的名称从周朝至今未变。

同时根据1994年《周至县志》省考古队及有关专家论证,豆村应为古矢国所在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1949年5月解放后,将豆村划分为二个小乡,东部为豆村一乡,西部为豆村二乡。1958年9月豆村称豆村生产大队,当时实行军事化管理,为便于生产,将豆村划分为四个战区,东南部为豆村第一战区,西南部为第二战区,西北部为第三战区,东北部为第四战区。豆村大队还辖斑竹园、七里路、挂面房(只有25队一个小队)郭家洼4个自然村。1984年5月将豆村划分为四个村委会,即豆村第一村委会,豆村第二村委会,豆村第三村委会,豆村第四村委会,管辖范围承袭豆村原战区范围。

豆村第一村辖豆村东南部和斑竹园1个自然村。1984年5月设立,该村为豆村第一村委会,有9个村民小组。

斑竹园位于终南镇南偏西3公里处,田峪河故道东岸。主产小麦、玉米,并产猕猴桃。唐时斑竹园村周至司竹府竹园的一部分。东汉八年就有人在此居住,因村周围多为斑竹园而得名。

豆村第二村辖豆村西南的和七里路1个自然村。有6个村民小组。

七里路位于终南镇5.5公路处,田惠渠西岸,田峪河东岸。主产小麦、玉米,亦种猕猴桃、西瓜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村民由豆村迁此定居住,因距故乡七里,故称七里路。

豆村第三村辖豆村西北部和挂面房1个村(实际为1个小组)。

豆村第四村辖豆村东北部和郭家洼1个村。有11个村民小组。

郭家洼位于终南镇偏西1.5公里,田峪河故道东岸。主产小麦、玉米。村中有汉代建筑遗址,系西汉武帝长杨宫的一部分。村人世代相传,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郭姓人由外地迁来较低洼处定居,遂名郭家洼。与《后汉书·马援传》2东汉将军马援秦请将上林范地售与农家为农田的记载一致。

注释:

1、散氏盘: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盘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径:54.6公分 底径:41.4公分

重:21312 g 铭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矢国(代考)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也叫“矢人盘”。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五十七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散氏盘铭文并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罗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 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原藏清内府,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 原拓本极珍罕,海内学者争求而极难得。此以周希丁精拓本原大印,可赏可习,精美高古。

散氏盘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后汉书·马援列传: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寄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会况卒,援行服期年,不离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玄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常渭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配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欢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客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土,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初,援军还,将至,故从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清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闬:hàn 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 警跸bì:戒备称警,止行称跸。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