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灰炉村
烧灰炉村(葡萄牙文:Povoação do Chunambeiro)是澳门一个已消失的古老村落,位于澳门半岛风顺堂区东部、西湾与南湾之间,北端出口接南湾大马路;名称源自村内原有用作把牡蛎壳烧成白灰的火炉。该村约于16世纪被葡萄牙人侵占,至1910年时村庄正式消失,但仍留有一些以“灰炉”为名的街道。现烧灰炉一词泛指其一带地区,区内有一儿童游乐公园,是澳门现时唯一设有真实交通灯的公园。
历史沿革昔日烧灰炉村原为浅滩一片,村内居住的多为渔民蜑户,建有数十间平房,在平房附近设有售卖渔获的茅寮,茅寮外还结有火炉。村民除以捕鱼维生外,由于浅滩的沙堆上不时有鲜蚝和蛤蚬隐现,故村民在早晚潮汐时便试图在水中采蚬。据《百尺楼诗稿》“南环所见”记载:“晨光渐熹微,水落鱼梁浅。砂碛岸边浮,蛋妇忙采蚬”,即为此况。捕获的蚝蚬被取肉后,剩下的贝壳则被堆起来,堆到一定数量后放到火炉烧成白灰,白灰可以作为建筑材料,故当时也有建筑商在此村采购建材,自此村民便有多一条维持生计之道。
1557年,明朝政府批准葡萄牙人在澳门南湾兴建工厂,后来葡人便借故占领该村,驱逐村里的渔民,茅寮及火炉亦被拆毁,据《澳门租界图说》称:“妈阁原有围墙为界,界边有妈祖阁庙,其附近有小村名:竹仔室、烧灰炉等,皆为渔民所居,后被侵占。”之后再建有烧灰炉炮台;1868年于西湾街位置则建有一座大洋房。
1869年,澳葡当局把烧灰炉村中段的街道命名为“烧灰炉街(Rua do Chunambeiro)”,清同治年间该村随着南湾街(今南湾大马路)的开辟而荒废。1905年当局将该村以北的出口易名为“罗飞勒前地(Praça de Lobo de Ávila)”,1910年民国大马路和西湾街被辟成后烧灰炉村亦被清拆,其浅滩也被用作辟路,不过其范围的街道则仍有以“灰炉”命名,如灰炉斜巷、灰炉石级,其一带地区则仍被呼为“烧灰炉”。
后期发展1955年澳门私立利玛窦学校办学,前澳门主教高德华即把西湾街大洋房拨给作为该校址。1960年代其旁边则建有梁文燕培幼院和烧灰炉公园,及后该区周边陆续建有新厦。1990年时利玛窦学校扩充校部,在灰炉斜巷与烧灰炉街之间建新校舍。其后1992年南湾填海工程动工,西湾街对出海面逐渐被填平成马路,至1999年竣工通车。1996年该区一带街道进行重整工程,公园也被重建,除翻新园内儿童游乐设施外,并加设交通灯和模拟交通路线,还提供小型电动轿车租借以供孩童游乐,成为澳门现时唯一设有模拟交通系统的公园。工程后在烧灰炉口曾设有露天茶座,但今已拆卸。而利玛窦学校在烧灰炉街的校舍今已易主海星中学作为幼稚园。
组成街道街道名称(中文) 街道名称(葡文) 长度 平均宽度
罗飞勒前地(烧灰炉口) Praça de Lobo de Ávila 105米 29米
灰炉石级 Escada da Árvore 57米 4米
烧灰炉街 Rua do Chunambeiro 185米 8米
公园街 Rua do Parque 72米 7米
灰炉斜巷 Calçada do Bom Parto 160米 7米
西湾街 Rua da Praia do Bom Parto 135米 1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