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绅政权
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
作者: 陈志让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
字数: 140000
版次: 1
页数: 192
开本: 大32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63376162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政治 军事 >> 军事 >> 中国军事
定价:¥24.00
编辑推荐三十多年来,我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史转向政治军事史,现在又回到社会经济史。在这一段漫长的时期中,我逐渐明白了我想找的答案,一个是为什么中国近代化的途程中有那么多荆棘,另一个是那些荆棘怎样才能扫除干净。也是逐渐地,我认识了前一段路程上的荆棘是1860-1895年的绅一军政权,后一段路程上的荆棘是1895-1949年的军一绅政权。本书分析的就是1912-1928年的军一绅政权。
——陈志让
内容简介本书为北洋军阀史研究的经典论纲性著作,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军绅政权的形成及军阀时期社会的种种变迁,重点讨论了政治的离心力、军阀的地区与派系斗争、宪法与传统、财政与军费等问题。作者认为,1895年以前,中国是绅军政权,这之后到1949年以前,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因为派系与地区两方面的矛盾,不能统一中国。在思想上,他们对近代文化最大的让步不过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行动上,互相混战,横征暴敛,摧残新兴事业,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简介陈志让(Jerome Chen),四川成都人,《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之一。1919年生,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1947年考取中英庚款赴英深造,1956年在伦敦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1963—1971年执教于英国利兹大学,先后担任讲师、高级研究教授,1987年以后,为加拿大约克大学名誉教授。1980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研究兴趣广泛,在中国近现代史多个领域均有所建树,对袁世凯、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人物的研究,成就尤其突出。
图书目录王尔敏序
自序
绪论
第一章政治的离心力(1900—1911):官、绅、军队
第二章政治的离心力(1912—1913):各省
第三章南北之分
第四章内战的形态
第五章联省自治
第六章士兵
第七章派系与内政
第八章派系与外交
第九章宪法与传统
第十章财政与军费
第十一章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十二章文化的趋势:守旧与现代化
第十三章军阀的仇敌
第十四章结论
附录军官团与军官团的精神
书摘插图第一章政治的离心力(1990-1911):官、绅、军队
中国在中日战争中败北,三十年的洋务、时务政策破产了。破产之余,最大的危机是半新半旧的淮军的覆灭,使绅士政权对内对外都失去了屏障。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太平天国和捻军横扫中原。那时恭亲王的“善后章程”要中国以暂时对外和平、取得喘息的机会、努力平定内乱、然后发愤图强为长期政策。1895年,中国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内乱,但列强瓜分的局面炭岌可危。大政方针必须改变。当时一致的意见是中国必须重新练兵来保卫绅士政权,当时不一致的意见是民政方面如何改弦更张。
1860年代意见也不一致,但限于官吏之间。一般在野士绅对行政人员,行政人员自己对自己,都具有相当高的信心。1895年意见的不一致,不限于行政人员之中,在野士绅对行政人员也出了严厉的批评。在朝在野的士绅都认为中国必须变才能自保,但是保的是什么?变到什么程度?
1895年《下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人正在北京参加考试。他们的联合行动就是所谓的“公车上书”。他们所建议的有:(一)迁都继续作战;(二)变法以图强。他们正面地或旁敲侧击地对行政人员提出批评。这一个变法运动发展为1898年的“百日维新”,主张扩大政府的基础,包括在野的士绅,都参加政治讨论。他们主张立宪,要把承天命以统治天下的清朝改为顺民意以统治中国的民族国家。他们也主张改变考试制度以选拔新式的治国人才。这样的改革方案就是当时保守的政治势力所谓的“叛逆”,因为他们要保的是中国,不一定是“大清”。他们注视的焦点是中国民族主权的完整,不一定是中国文化主权的完整。
“百日维新”之后,保守的政治势力受到外国势力(Salisbury侯爵所谓的“租借权之战”)和农民(义和团运动)反抗外国势力的双重压迫。保守派的看法是,如果不顺应民意,那么中国就无以立国。在义和团战争中,使保守派政府最为心悸的一个新发展是“东南自保”。山东的袁世凯、两江的刘坤一、两湖的张之洞、两广的李鸿章都拒绝卷入战争的漩涡。
“百日维新”象征着在朝与在野士绅之间有了裂痕,“东南自保”象征着在朝士绅之间有了裂痕。统治阶级本身的裂痕是统治阶级最关心的事。
保守派在1901年北京和约之后,不得不对新的绅士势力让步,这才有1900年代一系列的改革。主要的改革包括:(一)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在1905年废除了,代之以新式的学校教育和新的考试办法。(二)扩大政府的基础,容纳在野绅士的意见。尤其是在日俄战争之后,立宪简直变成了公认的治百病的良药。在北京,进行了宪政编查,答应开国会,答应立宪;在各省,成立了咨议局。(三)在经济方面,《下关条约》规定通商各国能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兴办实业。中国本国的绅商也享有民办实业的权利。于是张元济、王云五等绅士在上海办了商务印书馆;袁树勋、杨度等地方绅士在湖南兴办矿业公司;张謇在南通办纱厂,开垦盐碱地。当然许多没有功名的商人、实业家甚至帮会里的人如杜月笙,也参加兴办实业。张謇在他的《张季子九录·实业录》里说他是“通官商之邮”。他从士绅(状元)到商人的转变过程,是他认为从“嚼然”到“秽浊”的过程。干净也罢,秽浊也罢,他走的不是一个传统的状元所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