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虎
王四虎(1855—1906),黎城子镇村人。童年家贫,不满10岁就离乡背井,流浪涉县、武安一带,乞食度日,幸被一武安落子艺人收为徒弟,进戏班学戏。他虽不识字,但天资聪慧,手脚勤快,潜心学台词,刻苦练武功,深得师傅喜爱和悉心传授,一年便登台演出。他主攻二净,兼习须生,以新颖多变、高昂婉转的唱腔见长,表演则以《敬德背靴》的尉迟恭、《九华山》的三曹邯郸、永年等县,不仅谙熟武安落子,且把河北梆子、平调的许多本戏学到了手,冬季戏班“垛箱”,即走村串社,受聘坐科传艺。
光绪十年(1884),城南村的天元班,为与上党绑子、上党皮簧争台口,抢观众,将王四虎从河北请回黎城教戏。他不仅带回《平辽东》、《包头山》、《三劈关》《九华山》、《高平关》、《龙头案》、《访通州》等大本传统历史剧,且把武安落子唱腔的优点和黎城落子(习惯称黎城闹戏)有机融合,并吸收上党绑子音乐、唱腔、演技之长,把原尺字调改为上字调,在服装、道具、文武场等方面作了必要的改革,用上党绑子的大锣、大钹、老鼓、板胡、笙、笛等乐器,穿上蟒、靠,舞台上出现大小幔幕、长枪、大刀、金瓜、钺斧等全副銮驾,这是黎城落子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光绪二十年(1894),子镇村人称“七先生”的杨国藩承办落子科班,延聘生、旦、净、丑皆能、文武场面全懂的落子艺人王四虎为掌班师傅悉心传艺。王四虎以教艺与演出,挑戏与练功相结合的方法,言传身教,苦心培育,一年多时间,就能上演《王定保借当》、《吕蒙正赶斋》、《搜杜府》、《打鸾英》等大本戏。不满3年,20多名艺徒脱颖而出,成名者有杨脏旦、杨满女、杨丑女、杨本彦、孙吞汉等。时伶吴晚文、王小秃、赵店刘胖、土门张崇德、台北丙寅等慕名先后投班学艺。名噪一时的王三和、杨恒禄、李福锁、杨成群、胡玉珍等优秀演员都是他的徒孙。王四虎有上党落子“宗师”之誉。
光绪三十二年(1906),51岁的王四虎积劳成疾,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