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新政
汉文帝时产生了两位具有宏观战略眼光的杰出政治家。一是贾谊,一是晁错。贾谊出身平民,是研究《春秋左传》的专家。20岁从政,33岁早逝。生前曾多次问文帝提出富国强兵的改革建议,遭到列王公卿的反对。文帝忌惮朝野舆论的压力,虽然重视贾生之论却不敢采纳。晁错是研治《尚书》的专家。在担任太子家令时多次向文帝上书,提出削藩限制诸侯的政议,重农主义的经济政策和击胡备边的对外战略,文帝均明确表示欣赏但也不敢采用。
文帝时“匈奴连岁入边,杀掠人民及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敝甚。”文帝六年,匈奴两路攻汉,“烽火逼于甘泉、长安”,兵锋直逼距长安不远的皇帝行宫甘泉宫。(宫址在陕西淳化县西北。)而文帝也只有以外嫁公主纳币和亲一策作为应对。景帝初即位之第三年,以吴王、楚王为首的刘姓七国诸侯即联兵造反,其口号是“杀晁错,清君侧”。景帝不得不杀掉晁错作为安抚,但诸侯并没有退兵。兵连祸结,内乱一年后才被中央平定。景帝在位仅十六年,其间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景帝时代,国政糜烂,法制荒疏。王公贵族嚣张,官制世官世守。“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当此之时,“网疏而(豪)民富,役财骄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国,公卿大夫以下,争夺奢侈无限度。(《通鉴》卷16)
刘彻于建元元年16-17岁时继父位成为皇帝。上台后即任命信奉儒学的窦婴为丞相,安排其舅父田蚡主持兵政为太尉,任命他当太子时的两位老师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他毅然实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正是文帝前元元年(前179)贾谊向汉文帝的建议,即:"改正朔,易服色,建官制,重礼乐,更秦法以立汉制。"但是汉文帝当时对这种改革"谦让未遑",而年轻的刘彻则决心大刀阔斧实施之。这种制度的改革,最终目的是落实在要规范和限制诸侯及权贵无礼无法的乱妄之行,加强国家的权力,以便对外御侮。因而涉及到当时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即权力与资源的重新分配,从而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
建元新政皇上和他的臣子们到底做了些什么?
一、建元新政的主要措施
(一)、兴儒学
汉武帝采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唯独尊崇儒术。又设立太学。儒学经汉武帝的提倡以後便成为中国学术的正统。
(二)、除弊政
《董生对策》中讲过,董仲舒受到汉武帝欣赏的五大原因,有一条“更化”,也就是变革,革除一些弊政。在汉武君臣眼里,到底有哪些不革不行的弊政呢?
1、列侯就国
列侯,就是有封国的诸侯;就国,即回到自己的国土上去。一方诸侯不回自己的封国,上哪儿去呢?原来,汉代封侯,把一个县封给某个人,这个县名是什么,这个人就叫什么侯。比如,皇帝把昌平县封给你,你就叫昌平侯;把顺义县封给你,你就是顺义侯。这就是一方父母官!各诸侯理应坐镇当地,教化子民,守土有责嘛。
2、除关
“关”指函谷关,“除”是解除;“除关”就是解除进入函谷关的关禁。秦朝严刑峻法,为了保卫首都咸阳的安全,没有一张正式的公文作为特别通行证,不得出入函谷关。这就是关禁。到了汉代,政通人和,盗贼、叛乱虽未绝迹,却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汉武帝为了彰显太平,遂令解禁函谷关。
3、检举
即检举宗室及诸窦违法者。“宗室”就是刘姓皇族,“诸窦”就是窦氏宗族。简单来说,鼓励检举皇亲国戚中违法乱纪的人,以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中央集权。
(三)、诏贤举荐
刘彻于即位的当月(建元元年十月),即下诏要各地举荐“直言敢谏之士”。各地推荐上来一百余人,刘彻一一召见,亲自策问“古今治乱之由,长治久安之道。”从平民中擢拨了董仲舒、严助等一批后来的名臣。但刘彻所注意的,并不是应付一时的对策,而是统筹全局和长远的总体战略思想。
二、失败的原因
为了抑制诸侯在中央的政治影响力,刘彻命令当时驻在京城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同时命令各地包括各封国、诸侯领地开放城门,不得私设关卡限制往来出入。这是打破地方割据的重要举措。还下令对贵族子弟横行不法者实施惩戒,削除其贵族属籍。这些措施引起了列侯、宗室贵族们的强烈不满,“毁新政日甚”。都集聚到太皇太后窦氏周围告状诋毁。于是太皇太后要刘彻废弃儒学而采行黄老之道,恢复文景时代的“无为之治”。
但刘彻拒绝听从,反而让赵绾上书,建议皇帝对于国事不必报知请示于“东宫”即太皇太后。窦氏大怒,派人访察赵绾、王臧莫须有的“奸利”之事,以此斥责刘彻。终于下令逮捕赵绾、王臧,迫使二人于狱中含冤自杀,而汉武帝当时竟无力保护自己的老师。其后,窦氏罢免了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将申公逐回老家。轰轰烈烈的建元新政被迫偃旗息鼓了。
祖孙二代何以如此背道而驰?
(一)、统治思想之争。黄老之学起于战国时期,以道、法家两种思想综合而成,打的是黄帝、老子的旗号,实际上是老子之言、道家学说、法家理论,三家强强联手的一个产物。窦太后痴迷黄老,无以复加——把它列入皇家子弟素质教育的必读书目。人手一本《老子》,皇帝得读,太子得读,所有的窦氏宗族也得读!(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孙子汉武帝当年显然没有认真研读《老子》,一继位就改弦更张,甚至走上“独尊儒术”的政治路线,老太太当然不能容忍。所以,黄老之学和儒家学说之争,到武帝初年,已近顶峰。
(二)、统治地位之争。窦太后本来很有风度,并未过问孙子新政“三把火”。只是赵绾的一句话引起她的警觉和愤怒:从此国家大事不必请示东宫。这是要求太后交出权力啊!窦太后历经三朝的老太后,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皇太后,汉武帝的太皇太后。大汉天子都是她的至爱亲人,大汉皇宫就是她的家。你汉武帝不过孙子辈,我还没有咽气,就要踢我出去?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建元新政的善后
(一)、抓把柄
大臣们要我交权,一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于是,窦太后暗中派人调查,而且目标定点,就那两个给皇帝出歪主意的大臣: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偏偏这两个人不争气。经调查,确实明摆着有问题。这就不怪窦太后不客气了,两人立即被投入大牢。
(二)、区别对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处理办法。
窦太后把推广建元新政的人分为三等:第一等,汉武帝。这是她的亲孙子,爱之深,所以责之切;窦太后不会去动一根汗毛。汉武帝还是汉武帝,只不过他的“左右手”不能再张牙舞爪。“左右手”是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虹。窦婴是她的侄子,田虹是王太后的弟弟,这让老太后怎么砍得下去呢?
第二等,窦婴、田盼虹,外戚罢官。这也是宽大处理。
第三等,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对这两位迫不及待、向新主子献媚的臣子,窦太后绝不手软,逼迫二人在狱中自杀。
第三步,改换朝官。窦太后对这个“初生牛犊不畏虎”的不肖皇孙,非常不放心。绝不能再“阿弥陀佛”,做老好人了。她决意干政,而且大刀阔斧。该罢的罢,该树的还得树。于是,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