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才

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Bizet),又名比捷。1838年10月25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出身于音乐世家。九岁学钢琴,同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又随古诺学习。比才的第一部独幕喜歌剧《医生之家》受韦伯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较深。1856年他完成了《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形式严谨,旋律清新色彩明快,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年轻的比才音乐兴趣广泛,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和总谱阅读能力曾使当时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惊。
1863年,他完成了歌剧《采珠人》,这是他应征写作的第一部重要的歌剧作品。1868年,他完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标题组曲《罗马》。1872年,比才应邀为法国文学家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配乐。话剧演出并未引起轰动,但由于比才卓越的音乐创作,使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而广泛流传下来,并成为各国音乐会演出的名曲。歌剧《卡门》是比才创作的顶峰,剧情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比才把社会底层人物枣烟草女工和士兵推上了法国歌剧舞台。音乐与剧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五彩缤纷的生活画卷,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音乐上,比才强调了剧情发展的对比和力度,音乐生动而富有光彩。《卡门》是比才最心爱的作品,然而当时听众的鉴别力跟不上他的音乐天赋,从而使他缺乏自信。这个歌剧于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时,观众的反应十分冷淡。首演的失败使比才痛苦异常,据说当晚他在巴黎冷清的街道上绝望地徘徊了一整夜,他不断地问:“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此后一直情绪消沉。三个月后比才由于心脏病猝发而死,当时还不满三十七岁。在他死后四个月,也就是1875年10月23日,这部歌剧又在维也纳公演,获得极大成功。1904年12月,在巴黎举行了歌剧《卡门》上演一千场纪念公演。这时如果他仍健在的话,才是一个六十六岁的老人。死后成名的比才没有等到这一天。
法国作曲家。10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7年曾获罗马大奖。比才是现实主义歌剧的先驱,对法国和欧洲的歌剧创作产生过关键性的影响。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是他创作道路上起决定作用的作品,而最后一部歌剧《卡门》则标志着他创作上的最高成就。这部最优秀的作品是法国歌剧史上重要里程碑,是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歌剧的杰作,并直接启发了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其它作品还歌剧《采珍珠者》、《唐普罗科皮奥》及双钢琴组曲《儿童游戏》,钢琴曲《半音变奏曲》、《夜曲》等。
歌剧《卡门》 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第三幕中著名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比才(G.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他的早期作品受意大利罗西尼等人的影响,倾心于意大利流畅的旋律风格。直到戏剧配乐《阿莱城的姑娘》的问世,他自身的音乐才华才真正显示出来,1875年创作的歌剧《卡门》(Carmen,1875)成为法国及世界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是至今上演最多,流行最广的歌剧作品之一。
比才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歌剧《卡门》上,该剧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这部作品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倾向,不仅震动了当时法国的歌剧界,对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以及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歌剧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歌剧《卡门》的结构为传统的分曲形式,同时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用西班牙音调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哈巴涅拉》、《斗牛士之歌》等。剧中贯穿着爱情、仇恨、欲望等内容,且不失光彩亮丽、生机勃勃的动人情节,具有独特的戏剧魅力。其流畅的旋律继承了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传统,给人以至美的享受。该剧被视为法国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至今西方音乐史中最突出的几部歌剧之一。
作品简介:《卡门》序曲
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说写成,故事发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于农民的军官霍赛,在吉普赛女人卡门的诱惑下,坠入情,成了走私贩,随后,卡门对霍赛冷淡起来,她爱上了埃斯罗斗牛士,霍赛很妒忌,这使卡门非常烦恼,因此卡门断绝了与军官霍赛来往。后来,在一次群众对埃斯罗斗牛士获胜的欢呼声中,霍赛刺杀了卡门。剧中以卡门为中心,刻画了一个集各种性格于一身的吉卜女人,有温柔、残忍、诱惑、傲慢、淫荡、狡猾。
①《卡门序曲》是歌剧开始时的一首明朗而辉煌的管弦乐曲,它仿佛概括了歌剧的内容,有热烈的西班牙节庆主题,斗牛士主题和死亡主题(卡门动机)。结构属于回旋曲式。A、B
A、主题:是一首节日进行曲,它来自歌剧最后一幕合唱的旋律,气氛热烈欢快,由木管和小提琴主奏,音乐把人们带到西班牙斗牛场的喧闹狂热的气氛中。
B、第一插部:它来自歌剧第四幕的儿童合唱,在这里表现了妇女和儿童们跳跃,欢歌情绪。A、进行曲第二次出现
② C、内弦乐主奏著名的《斗牛士之歌》,这是描绘了斗牛士勇敢潇洒的斗牛士之歌。
A、第三次出现
D、乐队奏出具有吉普赛特点的卡门主导动机(死亡主题)。
这主题以增二度的特点,蕴含凄梦不祥预兆这与主题形成对比,这一主题不断的变形,移位,并结束在不协和地位上,这就是结束了歌剧的悲剧结局。
③ 哈巴涅拉舞曲《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
哈巴涅拉舞曲,即古巴我舞曲,出于非洲、速度中庸的二拍子舞曲,第一拍有不稳定节奏型,第二拍比较平稳节奏特点与 相似。
《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就是一首哈巴涅拉舞曲,它是卡门在歌剧第一幕中挑逗霍赛所唱的歌曲,它的唱词是卡门的爱情观念的自我走向。爱情象一只自由的鸟儿,如果我不爱你,你费尽心机也是枉然,如要我要爱你,那么不管你是否愿意,我也要把你抓住。
从歌曲中我们完全看到了倔强的吉卜赛的性格,卡门宁可付出生命也不愿让她的爱情受到任何约束,这段音乐也给我们充分展示了卡门这一精神面貌,热情奔放,明朗大胆,无拘无束,在歌剧在卡门是在边跳边唱(挑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