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堤乡
乡镇概况
浪堤集镇全貌浪堤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县境中北部,素有“花果山”之美称。东接勐龙乡,西与架车、车古两乡山水相连,南与乐育隔河相望,北连大羊街乡和睦相处。是红河县早期革命根据地,滇南老解放区之一。也是红河县集市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区位优势较好,交通便利。乡政府驻地浪堤村委会,距县城47公里。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境内聚居有哈尼、彝、汉三种民族。
浪堤乡地处玉屏山梁子,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西两侧罕龙河,南罕河强烈下切,河谷深邃,山高坡陡,无平坝,海拔800—2329米。哀牢山深度变质岩地层,土壤为红土壤、赤红壤、黄棕壤。立体气候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山区温凉,河谷炎热,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4.2 C,1月最冷只有7.8 C;7月最热达到23.5 C。年降雨量为1164毫米。森林覆盖率为23%。全乡耕地面积16822亩,其中水田8440亩,旱地8382亩。合适种植甘蔗、木薯、棕榈、芭蕉芋、生姜等经济作物。[1]
农村经济浪堤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73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271万元,占总收入的29.36%;畜牧业收入1651万元,占总收入的21.3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5826头,肉牛1305头,肉羊1723头);渔业收入225万元,占总收入的2.91%;林业收入177万元,占总收入的2.29%;第二、三产业收入1753.4万元,占总收入的22.67%;工资性收入1694.6万元,占总收入的21.91%。农民人均纯收入1498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67.2万元,占工资性收入9.87%,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507人(占劳动力的23.45%),在省内务工 3240人,到省外务工267人。
2008年实现财政收入19.7万元,超任务4,12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3%,增收23,786元;年末存款余额达2800万元,增长33.3%,各种贷款1820万元,增长15.9%。全乡主要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乡。全乡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浪堤乡已有54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占总户数的8.6%;居住于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1517户,占总户数的23.99%。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4252户,占总户数的67.25%。全乡拥有机动车辆272辆,其中汽车31辆,农用运输车157辆,拖拉机115辆。[2]
人口卫生截止2009年5月,全乡有农户6323户,共乡村人口28632人,其中男性14952人,女性13671人。其中农业人口28082人,劳动力14956人。该村以哈尼族、彝族为主(是哈尼族、彝族、汉族混居地)。
全乡有中心卫生院一个,村卫生所8个,全院职工12人,其中医师5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护工1人,助理会计师1人,有村医18人,其中女村医4人,占村医总数的22.2%。
围绕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狠抓人口计划生育管理,2008年全乡出生率为15.06‰,自增率8.46‰,计划生育率94.61%长效手术527例,避孕及时率75.16%,农业人口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累计180户数。[3]
文化教育2007年全乡有学校25所,其中初级中学一所,一个中心完小,7个村完全小,初小5所,一师一校11所。初中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1414人(其中在外地借读202人,外乡来浪堤中学校借读46人),占地面积21567平方米,生均占地17.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321平方米,生均6.64平方米,中学教职工68人,专任教师67人,本科学历14人,专科学历53人,教师合格率100%。2007年新生入学620人,入学率96.31%,辍学率 2.26%,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4.3%。全乡有小学教学班102个,在校生3295人,新生入学505,入学率为99.15%,巩固率98.29。全乡小学占地面积37064平方米,生均占地11.28平方,有校舍建筑面积13856平方米。生均4.21平方米,全乡小学教师137人,专任教师134人,学历合格教师125人,专业合格10人,教师合格率达100%。[4]
人文地理浪堤烈士纪念碑是1972年重修建的纪念碑,碑座上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1952年在境内剿匪中牺牲的86名烈士英名。浪陵园已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第逢清明节、“八一”建军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当地中小学师生员工、机关干部职工、离退休干部都要到陵园里送花环、扫墓、种树,在墓前行鞠躬或默哀,缅怀革命先烈。
古民居是清代光绪时期建造,主要分布在该乡浪堤村委会马家寨村、乔地街村、王家寨村。但由于年久失修,大多宅院建筑都已消失。
仰阿娜节又名姑娘节,是哈尼族支系弈车族的一种主要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以村为单位,男女青年乔装打扮,戴面具,涂反动派花脸,穿长袍,或披兽皮,头顶牛羊角,腰束红绸缎,走村串寨,尽情嬉戏。夜晚男女青年相聚,彻夜欢乐。
六月节,也称矻扎扎节,是哈尼族特有的节日,自农历五月属猴日始,节期一般3-5天。那时村村寨寨立磨秋,杀牛祭神,意为到已到栽秧时节,愿秧苗茁壮成长,农民喜获丰收。
“乐作舞”彝语又称“栽比”。舞者人数不限,一般以双数围成圆圈行舞。本有三弦、四弦、笛子、二胡、鼓等乐器和吹树叶,拍手伴奏。舞蹈由踩荞、撵调、斗脚、斗肩、穿梭、找对象、擦背、翻身、游调等部分组成,热烈奔放,特点鲜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