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见龙
电气化铁路干扰防护技术专家刘见龙,电气化铁路干扰防护技术专家,我国电气化铁路干扰防护领域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开拓者之一。在电气化铁道干扰机理研究和工程计算方面具有很深造诣。主持解决了我国第一段交流电气化铁路对通信线路的干扰防护问题。主持完成电气化铁道对机场导航台干扰影响,为国家作出新的防护距离规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铁路电磁兼容技术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和基础数据,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刘见龙,1924年9月16日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2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在外祖母家长大。1930年9月入安源镇小学读书,后转至安源扶轮小学。1936年3月至1942年7月在萍乡县立中学和广西桂林汉民中学读完中学。
1942年9月考取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1947年7月大学毕业。1947年9月考取电信局技术员,进第六区电信管理局广州机务站工作。11月调到南京电信总局的电话线路工程训练班学习。1948年2月学习结束,派往重庆第四电信管理局(1950年改为西南邮电管理局)工作。1951年10月到铁道研究所大连分所电工研究组工作。1953年7月调到北京铁道研究所电工研究组工作。1973年1月至1978年3月任无线室副主任。1978 年4月至1981年4月任有线室副主任。1981年4月至1984年1月任有线室主任。1978年1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1981年10 月晋升为研究员。主持与参加了“脉冲反射架空通信线路故障测试仪的研制”、“铝护套通信电缆的焊接和屏蔽系数的确定”、“架空铁线复用的研究”、“小同轴电缆300路载波设备的研制”(属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成昆铁路新技术攻关项目之一)等专题研究。1958年赴前苏联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考察交流电气化铁道对通信干扰的防护技术,回国后陆续进行了“脉冲反射架空通信线路故障测试仪的研制”、“交流电气化铁道对通信线路影响”、“减少电气化铁道对通信线路设备干扰”等专题研究。主持解决了我国第一段交流电气化铁路宝鸡—凤州区段电气化工程对路内外通信线路的干扰防护问题。主持完成的“吸流变压器—回流线系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主持完成的“电气化铁道对机场无线通信及导航台的影响”科研成果,提出了电气化铁道与机场导航台间的合理防护距离,使阳安线电气化铁路避免了一些迁移改建工程,节约了大量投资。该项目于1983年获铁道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参加研究的“电气化铁道对列车无线通信的影响”、“电气化铁道对电视接收的影响”获得了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见龙是铁道科学研究院和通信信号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学会铁道自动化委员会一、二届委员兼通信学组组长;《中国铁道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委员会一、二届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委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