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蛭属
分类地位鱼蛭属(Piscicola)是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udinea)、吻蛭目(Rhynchobdellida)、鱼蛭科(Piscicolidae)的1属。
形态特征体静止时圆柱状,少数扁平。前吸盘一般呈圆盘状。眼2对,一般呈线形,位于前吸盘的背面。后吸盘杯状,通常大于前吸盘。前、后吸盘均大于体宽。体两侧有11对搏动囊。
生活习性淡水或咸淡水种类。多寄生于鱼的口腔壁、鳃上和鳍的基部,有的也寄生在河蚌或蛙上。卵茧粘附在水草、石块或宿主体上,幼蛭一出茧,即能侵袭宿主。有时栖息在水中,在水草或石块上作尺蠖式爬行,亦善游泳。
常见种类1、橄榄鱼蛭(Piscicola olivacea):体呈圆柱形,背中有棕褐色或青绿色色素,体长5~22毫米,宽0.6~2毫米,背有褐色的辐射纹11条。春末夏初是上述两种水蛭的繁殖期,受精卵包裹在椭圆形的卵茧中,黏附在水草或石块上,孵出的幼蛭即能侵袭鱼、蚌。[1]
2、尺蠖鱼蛭:虫体呈长圆筒形,后端扩大,背部稍扁,体长2-5厘米,体色一般为褐绿色,有时会随寄主皮肤的颜色而变化。身体前、后端各有一吸盘,后吸盘约比前吸盘大1倍。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或自体受精。鱼蛭把卵产在黄褐色茧内,茧附着于水底各种物体上,从卵内孵出来即成鱼蛭。
尺蠖鱼蛭主要寄生在鲤、鲫等底层鲤科鱼类的皮肤、鳃或口腔内。少量寄生时对鱼的影响不大,大量寄生时,可引起尺蠖鱼蛭病,尤其是鱼种,因鱼蛭在体表爬行并吸血,鱼常被引起不安而跳出水面,咬破的体表呈现出血性溃烂,严重时则坏死。鳃被侵袭时,病鱼呼吸困难,严重贫血,以致死亡。同时鱼蛭又常是锥体虫病及鱼类细菌性鱼病的传播者,对渔业危害甚大。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现尺蠖鱼蛭病,流行面广。
对尺蠖鱼蛭病的防治方法有:①采用2.5%盐水浸洗病鱼0.5-1小时,或用1/2万的二氯化铜溶液浸洗病鱼15分钟,鱼蛭便可从鱼体上跌落下来,再用机械方法将鱼蛭处死;②用生石灰清塘,杀死病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