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产力
概念水域生产力是指水域生产生物的能力,即水域自然生产力。
内容水域生产力包括两部分:
①水域第一性生产力,又称初级(或原始)生产力,是水中营光合作用的植物(包括细菌)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固定太阳光能量产生有机物质量的能力。通常用卡/平方厘米/天的能量,或克/平方米/年的碳,或干有机物质作单位表示。营光合作用的植物利用它自身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一部分供本身呼吸消耗,因此又称为自养生物。第一性生产力中扣除其本身呼吸消耗的余额,称为净第一性生产力。
②水域第二性生产力,是异养生物(水域中以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生产者或其食主为食的动物)产生的有机物质量的能力。扣除它们自身呼吸消耗的余额,称为净第二性生产力。第二性生产力中的草食动物称为中级生产力;肉食动物中以草食动物为食的称为第一级肉食动物,以肉食动物为食的称为第二级肉食动物。第一、二级肉食动物合称终级生产力。
形成水域生产力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一种食与被食的关系,即一般所称的食物链的关系。处于最基层的是营光合作用的植物,向上依次为草食动物,第一级肉食动物,第二级肉食动物,最后它们的尸体为腐生生物所分解,形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关系。在以上各种生物构成的营养级序列中,向上逐级递减,每上升一段约余1/10。
基本状况R.H.怀梯克等1975年估计,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干重,单位为g/m2/年)湖泊和河流为250,大洋为125,大陆架为360,河口及海藻区为2500;净初级生产量(亿吨/年)全世界海洋为550,内陆水域为5。中国邻近的海洋净初级生产量粗估大陆架内为0.4,大陆架外为4,内陆水域为1。能为人类利用的水域生产力,按营养级序列划分,属于初级生产力的生产者只有少数大型藻类和水生植物,如海带、紫菜、石花菜、菱藕等,大量的浮游植物由于个体细小,难于直接利用。第二性生产力中的草食动物,可直接利用的有贝类以及少数鱼如淡水养殖种类中的鲢、鳙、鲩和海水中的梭、鲻鱼、毛虾等,而多数个体仍很细小,如浮游动物中的磷虾、糠虾、桡足类等。第二性生产力中的第一级肉食动物,如鲱鱼、沙丁鱼、鳓鱼及各种小鱼和幼鱼等,以及第二级肉食动物如带鱼、马鲛鱼、沙鱼等,是水域生产能力的具体表现。市场上出售的各种海产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鲆、鲽、鲳鱼、马鲛鱼、鲐鱼等都属于这个范围,其资源大小直接影响捕捞生产的丰歉,这些种类多属营养级序列的三、四级。由于生物自身的消耗和人类对食物的选择性,几百万种水生生物能为人类利用的不过数百种。因此,净初级生产量中仅有很小的一部分被人类利用,粗估不过万分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水域年净初级生产量(干重)为555亿吨,每年提供的水产品为(鲜重)7000多万吨。各国学者普遍认为全世界水域的潜在渔获量(鲜重)在1~2亿吨之间,说明水域自然生产力有一定限度。但科学管理和利用可挖掘水域生产潜力,提高利用的程度,如将由于人类选择性而弃置不用的生物,通过养殖改变为人类需要的产品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其提高的比率是按10倍甚至 100倍计算的,因而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