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禅师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蕅益禅师(1599—1655),俗姓钟,名智旭,又名际明、声,字振之,别号八不道人。明清之际苏州木渎镇人。少习儒学,志灭佛道两教,著《辟异端论》数十篇。后读莲池《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幡然改悔,尽焚前著,决意信佛。24岁时,从憨山禅师弟子雪岭禅师剃度为僧。此后,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诸宗教义。主张诸宗融合,佛、道、儒三教一体。云游各寺,研究和阐发佛理。

自33岁起,四进孝丰灵峰寺,前后累计十年有余。其间,曾为寺重修大殿。著有《毗尼事义集要》、《楞严玄义》、《楞严文句》、《弥陀要解》、《阐藏知津》、《灵峰宗论》、《法华会义》、《大乘止观释要》、《大乘起信论裂网疏》等40余部。其中《阅藏知津》为介绍佛教经籍的目录学著作。遗文由弟子成实辑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圆寂于灵峰寺。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后被推尊为净土宗第九祖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