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庙乡
1、安徽省潜山县五庙乡五庙乡地处潜山县西部,与太湖、岳西接壤。全乡总面积44平方公里,辖6个村,总人口11000余人,耕地面积320公顷,山场3100公顷。
五庙乡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东与国家级风景区天柱山相距30公里,南距花亭湖风景区15km ,西与大别山第一漂——天仙河相距15km ,独特的区位使之成为全县重要的边贸集镇之一。
五庙的革命历史,光荣而不凡。1924年潜山县第一个党小组在此成立;1930年,继靖水寨暴动之后又一次影响巨大的农民武装起义——八斗暴动在五庙吴桥掀起;1947年,以刘秀山为首任专员的鄂豫皖第一专员公署在五庙成立办公。现存的历史文物及遗址,向世人展示着五庙不平凡的辉煌历史。
五庙乡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产资源为最,如大理石、脉石英石蕴藏丰富,且品位高开采价值大,大理石达0.5亿立方米,脉石英石0.1亿立方米,开采潜力巨大。林业资源有毛竹、马尾松、杉树、樟树等。以三新生态林场为中心的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1万余亩,立木蓄积量达30万立方米。境内植被优良,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河流众多且山势陡峭落差大,小水电开发潜力巨大,理论装机容量为2000千瓦。
五庙乡民风淳朴,百姓勤俭为本。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产品以茶叶、蚕桑、生姜、中药材为主,高山生态茶厂面积达6000余亩,年产干茶350余吨,产值800余万元,现有高、中、低各类茶叶加工厂40余家,该乡是全国名茶“天柱剑毫”的原产地。桑园面积7000余亩,养蚕近7500张,年产茧7000担,产值约100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茶叶之乡,蚕茧之乡”。
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努力,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移动通信、联合通信、程控电话覆盖全乡,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900余户,教育、卫生等设施齐全,五庙街店铺林立,过往客商如云,人气旺盛。
今天的五庙是宜商、宜居的乐园,投资兴业的热土,2004年安庆市第一家私立医院—天柱山仁济医院通过一年多的运行,业绩逐渐攀升。由滁洲客商独资开发经营的新田脉石英矿绩效显著,装机容量为100千瓦的股份制小水电—龙井河电站已并网发电。2007年已有房产开发 。楼市稳中有升 。。五庙,明天更美好。。。。。。
2、四川省简阳市武庙乡武庙乡位于龙泉山脉中段东麓,全乡平均海拔703米,辖14村84社,总人口1.35万。作为山高坡陡地薄的典型山区乡,1998年以前,全乡人均收入仅有600余元,是有名的贫困乡。从1999年开始,在水利部门的大力帮扶下,乡党委带领全乡干部群众,按照“治水、修路、调结构”的思路,因地制宜大搞以雨水集蓄利用为主的小型微型水利建设。到2007年,全乡共建成各类微型水利工程4000多处。星罗棋布的微型水利工程为武庙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贫困落后的武庙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以前,武庙乡农业经济结构是典型的猪粮型结构,水果面积仅412亩。而到2007年底,全乡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6000亩,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不足600元猛增到4000元以上,付夕坪村更是达到了8000元。以前的武庙乡,穷山、穷水,群众致富无望,生存艰难。曾一度出现男外招、女外嫁的现象,人口每年以4%的速度锐减。现在的武庙乡,青山、绿水,群众生活宽裕,一派新农村景象,甚至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开发建设搞观光旅游,仅成都市来投资开发的就达40余户。以前因为贫困,干群关系紧张,最多时出现50户上访户,最长时间达8年之久。现在已多年没有出现一个进省到市上访的村民,干群和谐,民心思进。
乡党委政府面对全乡1.8万亩耕地有1.5万亩靠天吃饭的现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中,群众“治水兴村”热情空前高涨。到2007年底,累计争取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700多万元,引导群众投入800多万元,投劳160多万个用于水利建设。目前全乡共新建蓄水池2600口,整治塘堰70口,新建渠道180千米,整治渠道60千米,提灌站25处1173千瓦。为解决管护问题,乡政府还对所建工程全部登记造册,发卡、发证,明确产权,做到集体水利工程管护、明确到人,独户工程明确到户,推动水利工程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