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

1. 刘国钧(1887~1978)
又名金巽,出生在江苏靖江,自幼家境贫寒,备尝艰辛,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官僚资本倾轧下,惨淡经营,艰苦创业。早年在常提倡“机器革命”,“土纱救国”,1930年果断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8年间使大成企业由1个厂发展到4个厂,纱锭由1万枚发展到8万枚,资金由50万元发展到400万元,被当时经济学界誉为罕见的奇迹。他三渡日本,考察欧美,引进技术、管理,结合工厂实践,提出工管工自治化、工教工互助化、工资等级化、华厂革新化、出口优质化的口号,全面提高工厂管理素质。并率先在我国纺织界中试制成功灯芯绒、丝绒。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撰写了《扩充纱锭计划刍议》一书,认为抗战胜利后,可用15年时间将全国纱锭扩展到1500万枚,与世界纺织业争王座, 1950年毅然自港返常,在江苏省私营棉纺业中首先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出谋献策,提倡养兔,提出办厂要“生产增良,清洁卫生,废物利用,价廉物美”四要点。十年动乱时,亲笔书写“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对联,以示坚定信念。
2. 刘国钧(1899~1980)
中国图书馆学家。字衡如。1899年11月15日生于江苏江宁府(今南京市)。192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哲学系后留校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曾加修了图书馆学课程。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西北图书馆馆长等职。1929~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主编《图书馆学季刊》。1930年回金陵大学先后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随金陵大学内迁成都。1943年去兰州,任西北图书馆筹备主任,1944年任馆长,1949年任顾问。1951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系主任。并兼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图书馆顾问等。1958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1980年6月27日刘国钧因病逝世于北京。刘国钧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教学研究工作。他在图书馆学研究上,十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如图书分类、图书编目、图书馆自动化技术等,都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著有《中国图书分类法》、《图书馆学要旨》、《图书馆目录》、《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