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永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区永欣

1939年7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任)。历任该校基础部主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副主任,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内经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并获广东省名中医称号。擅长治疗血液、消化、呼吸疾病和疑难杂病。其研究课题“卫气病理生理研究”1996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执教内经、中医基础及中医理论研究等课程33年,领导该学科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使内经教学走出古籍框架。主编或指导编写教材5门;组织创建实验室,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开创文献整理—临床验证—实验论证的内经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博士11名。主编或参编著作6本,其中《中医大辞典》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近40篇。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1993年获国务院学位办评定的博土生导师。历任该校基础部主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常务副总编等职,广东省政协第五至八届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美中国医学研究会学术顾问等职。1993年获省政府授省名中医称号。他从事中医理论教学、研究和临床43年,从1943年任教至今,一直坚守于基础教学岗位,先后主讲中基,内经两门基础课及研究生应用基础课两门,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床擅长血液、消化、呼吸和疑难杂病。研究方向:中西医理论、方法及实践环节的差异。主持卫气病理生理研究等课题,近十年在国家一级杂志发表论文28篇。他组织和领导本学科的教学改革,创建中医基础实验室,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教材5门,培养硕士生12名,博士生20名,1999年被评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区教授从1975年起主编中医辞典系列工具书共10门,至1995年《中医大辞典》出版,并参与《中医大百科全书》、《医学百科全书》、《实用医学辞典》、《中医学新编》等重要工具书的编撰,早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省级成果二等奖2项。1985年及1997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荣誉证书。1996年他主持的卫气的病理生理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中医大辞典》分别于1997年获部级二等奖(第二)及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他组织和领导的“内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获2000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从1989年起区教授受邀赴美国、香港等地学术交流15次,做专题讲座26场。

名师心得

本人申报材料高校教龄43年,实际上早在大学三年级时(1959年冬),已被校方聘为内经实习助教,每月领取津贴25元,条件是既要完成本科六年规定的课程、实习和下乡巡回医疗,又要每周两个下午在教研室办公,两个晚上为低年级上辅导课,由此铸成我毕生从事基础教学的命运。61~63年,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实习期间,利用晚上到急诊科实习,整整当了8个月急诊医生,常规化验也由实习医生取样后自己在化验室完成。就是这样,由我诊断并向市防疫局申报了当年广州市第一例副霍乱和第一例白喉病例。回首往事,我最大的心得是:人必须在实践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

我的教学生涯中,兼任了不少学术研究和编辑工作,但在自己主编或副主编的14部著作,多半是署名本校名义编撰的,其中发行量均超过40万册的《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学新编》和《中医名词术语选释》,都是在第二版或第三版时才署上自己姓名的。1984年起,大学命我办《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任常务副总编,主持组稿、审稿事宜。直到现在,我仍兼《学报》编委会副主任。按理说发表文章是较便捷的事,可在20多年中,我在《学报》只发表过6篇文章,其中两篇还是以编辑部或评论员的名义发表的。我自己的文章,大部分都投到其他杂志去了。我体会到无论当教授还是当编辑,定要心甘情愿地“为他人作嫁衣裳”。

1989年上半年,我被公派赴美进修考察。5月20日,加州中医针灸师联合会邀请我在林肯大学礼堂举行“中医学的疾病观”大型报告会〔论文见《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年第二期〕。但时逢乱局,上午九点当我们的车队将抵达该校时,被聚集在该校对面的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前的大量示威人群挡住了。据当地人讲,这是近百年来华人最大规模的集会。面对如此事态,主持人要求我们取消报告会,被我严正拒绝了。我在报告会上作了简短声明:“我是中国人,我们有中国人的良知,绝不会在中国境外议论自己的国家;我是访问学者,我只同大家讨论学术问题。”声明引起了热烈的掌声。报告会比原定时间还延长了半个小时,从上午九点半到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提问也颇踊跃。虽然到会比预期的300人少了近半数,但将我校的校友吸引到报告会来了,而且得到湾区六家华文大报的正面报道。6月中旬,我提前结束为期半年的考察进修,回国后还是被这件事牵扯上了。据说有人从电视上,认出我在领事馆前的人潮中,从车中出来的画面,被审查在所难免。在弄清楚真相后,校党委安排我向全校师生做了访美报告会,作为事件后的正面教育。籍此,我面对全校师生倾诉了心声:在我的生涯中,从幼年起经历抗战沦陷、解放战争、解放后的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公社化、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开门办学……迎来改革开放,历尽风风雨雨,可我作为一个无党派人士,是怎样过来的呢?这一切我没有置之度外,但我坚持做人的道德底线:永远不忘祖国的培养,不忘人民的哺育,永远不出卖自己的良知。所以,无论顺境或逆境,我还是执著地干着自己所热爱的中医专业工作。

名师寄语

我们每年都会遇到许多评审、检查、评估或论证的活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校开展1999~2002年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一是评估方案目的明确,指标具体,可操可量;二是过程紧凑有序,将全校所有部门,全体师生员工发动起来,人人投入,积极参与;三是自建校几十年来,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彻底的、全面的改善;四是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教学质量与效果显著提高。这也是我们执教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事啊!中医学步入正规的高等教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办学的标准和经验还不成熟,因此应把握机遇,以此方案为准绳,继续在大学城新校区进行下去!

——摘自区永欣教授在2004年大学专家库座谈会上的发言

名师名言

《黄帝内经》从天地自然的演进及物质的本源认识生命,探讨人的生存和疾病的道理,这就是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这个道理符合自然规律,成为中医学术生存的依据。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的实践,积淀为辨证论治的临床体系,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但是,中医学所发现的规律及其理论、方法和经验,是以中国文化及其逻辑思维、语言文字为载体,这就是特色。

——摘自区永欣教授在七年制学术节专题报告“中医的科学原理及《黄帝内经》的现实意义”讲稿

所属学科、学校简介

区永欣教授,1957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59年成为学校的培师对象,63年毕业留校任教工作至今,辛勤地在基础教育岗位工作了43年。任助教、住院医生14年,77年起历任讲师、主治医师、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副总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等职,90年升教授,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3年获广东省政府省名中医称号,同年获国务院学位办评定博士生导师,97年受聘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99年受聘中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名词审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委统战部党外高知联谊会成员,广东省政协第五至第八届委员。

区教授忠诚祖国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为职守,虽身兼不少行政和学术职务,但至今未脱离教学岗位。在双肩挑的1975至1996年间,平均每年完成教学任务160学时,先后主讲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两门基础课程,并开设了《中医病机学》、《中医环保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保健美容学》、《内经理论应用基础研究》等五门选修课,编写了相应教材。近10年他以带研究生及在研究生班任课为主,但仍每学期利用晚上时间为本科生班开设讲座,参加他们的学术活动,并参与附院的实习带教,先后培养研究生32名,深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区教授以督导专家的身份,参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全过程,对本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师教案、多媒体应用及课堂教学评估、实验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深入调研,为本校建优达标及建优后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稳定与提高,付出了长期努力。他主持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改革及系列课程建设,历时14年。1985年第一届教师节被评定为广东省高教先进工作者,97年他离开行政管理岗位后,又再次被评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2000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区教授出身中医世家,热爱中医药事业,矢志不移。他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都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要与现代科学交融互补,与时俱进。60~70年代,他先后参与附院病房和急症室开办,多次在顺德创建中医治疗急性热病的临床科研基地,从70年代起,他与邓铁涛、欧明、林建德4人代表本校与中医研究院合作,组织全国11家中医学院,进行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系统整理研究,至1995年《中医大辞典》出版,历时25年,同期他参与了《中医大百科全书》、《医学百科全书》、《实用医学辞典》、《中医学新编》等工具书的编撰,为中医学术的基础建设作出了贡献,先后获国家出版局颁发荣誉证书,97年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他组建了中医基础实验室建设,开展中医理论的实验论证,主持卫气病理生理研究院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等奖(排名第一)。

区永欣教授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擅长血液、消化、呼吸和疑难疾病的治疗。倡古方活用,治人与医病相结合;探讨中西医原理和方法的差异,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长期从事《内经》、中基及中医理论研究等的教学工作,领导本学科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使《内经》教学走出传统框架,是我校《内经》教学改革的开拓者。1985年组织创建《内经》实验室,开展中基理论实验研究,开创了文献整理椓俅惭橹实验论证的《内经》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编《中医大辞典》、《卫气病理生理研究》、《琼玉膏的药理、药效及其制剂流程研究》等专著3部,主编教材5部,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及国家新闻出版署荣誉证书,1996年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步奖2项。发表了《发扬内经学术,开拓中医环保医学》、《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心理与健康》等论文35篇。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