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旦
扯蛋、扯淡与丑旦
“丑旦”是扬州方言,“扯蛋”应为“扯淡”由“丑旦”演化而来,是指古代文艺团体里草台班子小丑与花旦的戏言。
199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与范伟合作的小品《牛大叔提干》中,赵本山用几只乒乓球串起来的王八蛋,把“扯蛋”作为年三十的新年大礼,奉献给了全国人民。“扯蛋”从此家喻户晓。扯蛋的讨论也多了起来,有人引经据典在网上撰文,“扯蛋”应为“扯淡”二字。这两个字还真考验智商,想知道正解吗?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所谓‘扯淡’一词,实较难译。”中国人从来也没有这么困惑过,词怎么造?专家、学者什么意见?怎么向学生解释?如何向领导汇报?同行们又怎么看?会产生怎样严重后果?难道公鸡们真的不知道蛋是怎么扯下来的吗?
否定是容易的,一个词解,必然与组成它的词素有关,“扯”与侃、说、吹近义。用“扯”组词,可以组成胡扯、拉扯、瞎扯、东扯西拉等等。“淡”嘛,它的本义如《说文》,淡,薄味也。就是没味道的意思。咸淡?清淡?寡淡?安得上吗?老百姓好像故意跟你闹别扭似的,偏偏要说:“扯他娘的JB蛋”,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让你跟他急!荒文村话,越描越黑。
网上的议论,有隔靴挠痒之感,自圆其说之嫌,不解释词的本意与出处,终归不能使人信服。文字研究考本字应该追根寻源,其实,“扯蛋”二字原为“丑旦”不过确实应该写成“扯淡”。
在很久以前。中国有唐诗、宋词、元曲,唐诗是吟的、宋词是唱的,元曲是大众可以演的。元朝有了元杂剧,元杂剧的戏目非常多,有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纪君祥作的《赵氏孤儿》、关汉卿的《窦娥冤》等等,还有王实甫作,关汉卿续的《西厢记》。元杂剧是中国戏剧的鼻祖,有了戏剧就有了行当,戏剧最早的行当就是丑和旦,元杂剧创造了丑、旦,丑旦成就了中国戏剧。
到了明朝,有了昆山腔,汤显祖的牡丹亭,赢得了雅的名声,昆曲成为 “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后话。当时的扬州戏剧界,昆曲一枝独秀,昆腔叫雅部,其他的各地剧种统称花部,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均为各地盐商从老家带来的家乡戏(江西、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 ),花部最显著的特点就一个“俗”字。看看它的称谓叫“花部”,别称叫“乱弹”,就知道我没误解它。
下面节录一段(《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所记载的“徽班进京”前扬州文艺界的盛况。
“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至城外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月来集、陈家集人,自集成班,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而音节服饰极俚,谓之草台戏。此又土班之甚者也。若郡城演唱,皆重昆腔,谓之堂戏。本地乱弹只行之祷祀,谓之台戏。”
译文:扬州城里由当地人组成的花部剧团,称为“本地乱弹”。农村人组成的剧团,唱的也是元杂剧,但唱功、服装较差,叫草台班子,只能在农村唱红、白事的台戏。
“凡花部脚色,以旦丑、跳虫为重,武小生,大花面次之。丑以科诨见长,……闻者绝倒。……惟京师科诨皆官话,故丑以京腔为最。”
译文:剧团里演员旦、丑、武丑是主演。丑行的表演特色就是活跃气氛,插科打诨,说京腔的小丑最受欢迎。
“本地乱弹以旦为正色,丑为间色,正色必联间色为侣,谓之搭夥。”
译文:地方戏里女主角必然要一个丑角做配角。这种搭配和结构、形式在全国的戏剧曲艺界数不胜数,为了提高收视率,再唱些通俗的、发噱的、刺激的,好戏就全齐了。
综上所述,草台班子无戏不丑旦,无丑旦不成戏。看戏看丑旦成为潮流。丑旦成了戏曲的代名词。
平时,二人相遇打招呼:“昨天有什么活动?”
“看丑旦。”另一个说。
“有什么动听的。”
“小寡妇(旦)在块哭坟,来两少豪(丑)……其中一个绕着坟滩堆子,一边唱一边翻跟头(武丑),……娘子啊,想你在世,就欢喜看俺翻跟头,……”
“小寡妇本来哭得蛮伤心的,给这缺德鬼弄的,笑得腰都直不起来。”
当年看戏就如同今日看电视剧,戏曲表演深入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丑旦科诨调侃的戏言也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为大家津津乐道。久而久之,老百姓的口头语“丑旦”演变为俗语,流传了开来。
再往后“丑旦”成了专门行当,就是旦行的丑角,如锁麟囊里的梅香,胡婆。丑旦名剧《纺棉花》和《大劈棺》当年在上海屡演不衰,据说把言慧珠也比压下去。由于两剧大俗,与观众的互动也是空前的,据说梅兰芳便曾不准言慧珠出演《纺棉花》。
从有戏剧开始,这“丑行”初创的特色便一直保留,很少改变:1、丑角不韵白;(京白或当地方言白)2、丑角大开口;(即兴表演)3、丑旦反串;(男扮女装)4、丑角大嗓子。(真嗓子)。这是表演“戏言”的需要决定了的。
“丑旦”怎么就变成“扯淡”了,这里面有几个原因,1、低俗的小丑和花旦只是极少数,避免伤及无辜;2、“丑旦”,从字面上讲就是指丑行和旦行,与这个词想表达的原意并不合;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戏不一定了解行当,只要蛋扯得过瘾就行,所以,他们只关心扯淡而不在乎丑旦;4、“淡”,用扬州方言解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举例说,扬州人指大言不惭、不合时宜、文不对题、不知就里、妄口薄舌、信口雌黄的胡说通可以认为是“不咸不淡”的,例如:“别人说话,不要不咸不淡的瞎插嘴。”“不晓得哪块对哪块,只晓得不咸不淡的瞎扯。”这么说来,“丑旦”与“扯淡”确实高度一致,草台班子里丑旦的戏言,差不多全是些不咸不淡的瞎扯。网上有人已经收集了不少“扯淡”的例句,我这里引用一下现成的。
1、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杭人)又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言胡说曰‘扯淡’。”
2、《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我想当初佛爷,也是扯淡!”
3、《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牛浦道:“不是我说一个大胆的话,若不是我在你家,你家就一二百年也不得有个老爷走进这屋里来。”“卜诚 道:‘没的扯淡!就算你相与老爷,你到底不是个老爷!’”
4、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无事消闲扯淡,就中滋味酸甜。”
5、明 纪振伦 《三桂联芳记•征途》:“思量做这官儿,真个叫做扯淡,一连饿了三日,不尝半口汤饭。”
这些例子,用本文的观点来印证,是不是觉得更准确了些?
精当与否,权且姑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