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龙兴寺

安徽凤阳县龙兴寺在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198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晚钟

龙兴晚钟 ,龙兴指龙兴寺。原寺殿后山腰钟亭内悬挂大钟一口,为建寺时所铸。此钟是用合金材料铸成,高2.05米,重约4吨。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明清时,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龙兴寺众僧随着钟声开始早晚佛课。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 建国后,钟亭毁于“文化大革命”,而钟幸存。后来钟被移上鼓楼,作为报警之用。1982年,县文物管理所收回龙兴寺内陈列。现宗教部门及僧人,重新建亭,悬挂洪钟于龙兴寺,供游人观赏。

龙兴寺是明太祖朱元璋先前出家的寺庙,被称为圣庙。96年重新修建,举行开光仪式,全国乃至东南亚各地的知名寺庙主持云集凤阳。凤阳大小旅店、宾馆全部爆满。与凤阳临近的安徽蚌埠市高档宾馆客房也被预定一空。朱元璋戎马一生,从沿街乞讨的乞丐到明朝的开国皇帝,研究他的一生极其具有历史价值,对我们后辈大有益处。通过这个栏目的介绍,让诸位网友真实的走近朱元璋,了解朱元璋以及由他一手创建的伟业,还有有关朱元璋的历史传说。

淮安市龙兴寺龙兴寺位于淮安古城西北隅,运河东岸,皆为淮安著名古迹。此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古刹钟声,湖光塔影,使人留连忘返。

而今寺宇已圮,其碑尚存;塔身完好,修葺一新。处今改革、开放之际,勺湖公园有此古塔,对发展旅游事业甚有裨益!

一、龙兴寺之兴衰

龙兴寺建于西晋。据《重修淮安龙兴禅寺碑记》云:西晋泰始丙戌间,月氐国沙门竺县于天竺大赍本婆罗门经达玉门,因居敦煌,世称敦煌菩萨。后游洛阳、江左,随处译经,未尝暂停。时优婆塞聂承远助译,凡三百五十余卷。永嘉二年(308),由广陵抵山阳,其时淮人瘐希,募里人夏宽墩地四百余亩,在古城西为其筑坛建刹,名为正法华院。此为龙兴寺之始。东晋大兴二年(319)沙门法炬,与上足广贤增开基址,扩大建制,额曰法华禅院。此时,大聚僧徒。焚香念经,以表敬意!龙兴寺定名于唐,亦盛于唐。据《淮郡龙兴禅寺碑记》云:唐贞观三年己丑(629)下诏,楚州法华禅院住持僧谷隐奉诏,分建十子院,领焚祝福之事。时皇帝武则天及宫廷贵族与佛教界首领法藏有密切的政治联系,凭借皇帝和贵族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很快发展。(见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册第五章)则天诏西域人僧伽大士来华传教,后来楚州,则天光宅元年(684)冬,安居楚州法华禅院。景龙二年(708),中宗诏大士自淮八宫,执弟子礼。大士以久晏息楚州法华禅院启闻,帝遣使复为缮修,奉敕,改额曰:“龙兴万寿禅寺”,并造尊圣塔一座,赐田一千亩。佃耕供给(其后寺田历代有所增加,计有田五千一百六十亩),绘图立簿,派僧轮流催要。以此龙兴寺之名始定。

晚唐诗人赵嘏《忆山阳》诗云:“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仿佛似之,然尚不可考。龙兴寺,从唐中宗复位后,到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前,寺内有庙宇一千余闻,有前后大殿。有法堂,法堂后有藏经楼,左右方丈,亭轩曲绕,环水皆廊,北接放生池、大悲阁。

龙兴寺又分派二十八院。其中有二十一座(即寿昌寺、天王寺、观音院、定善寺、上生院、十子院、释迦禅院、资福山兜率院、建义山寿禅院、水月禅院、麻娘院、青莲山寿安禅院、大寿山昆卢禅院、保寿山清凉禅院、净云山观音院、崇福山寿安禅院、水陆寺、药师院、兴福院、大圣堂、观音寺)是在唐中宗复位前历朝历代逐步建造的;有七座(即报恩寺、慈氏寺、洪福塔院、积薪庵后改名雷神殿、老君殿、广福禅寺、结心庵)多为宋、元两朝建造的。二十八寺院,皆隶属龙兴寺。寺院虽分,年除岁俱各回寺礼祖。龙兴寺可谓淮南诸刹之冠。每逢腊后至王正,庙内外列肆栉比,门摊席舍,无尺寸隙地,货物山积,百戏具陈,端午竞渡亦然。而沿池四面竹篱花圃,酒楼歌馆,竟夕笙歌不辍。

龙兴寺火毁于明,然尚能修复一新。据《茶余客话》载: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龙兴寺遭受一次特大火灾,屋宇仅存十之二三,而山门尚存。僧人搭茅草棚栖身。其后,以禅僧明来为首,率众僧外出化缘,设心扪富叩贵,走遍大江南北。明来丰姿神采,长眉碧眼,满头白发,决意行苦,常跣足行冰雪之上。凡十三年,募得万金。先将寺基培其高阔,构楩楠杞梓之材,木大数抱,鸠合能工巧匠,重修前后大殿三重,铸铜佛三尊,法堂、雨廊、钟鼓楼、僧舍及大小亭轩,均修复一新。如是,则府县文武暨远迩大夫士,莫不嘉其志能而鸣其有为焉。明来师徒能昭著一郡之宏规,显十载之事业,命工勒石,树立穹碑,使子言载之悠久为不朽云(陈文撰《重修淮安龙兴禅寺碑记》)。

龙兴寺修复后,禅僧明来颇受称颂。谷包作《赠明来和尚》古风一首,诗云:

龙兴老僧名明来,丰姿神采如童孩。

长眉覆碧眼,短发白皑皑。

见礼远方客,问声如鸣雷。

张口出数言,令人心孔开。

养生一钵从锡杖,浮云舒卷何悠哉!

车马前后走乞食,双足都不染尘埃。

真心如宝镜,园明非有台。

济河日结筏,营堂岁鸩材。

被服破纳衣,借问何年裁!

明万历壬午科举人沈柿作《龙兴寺》诗云:

暇日聊乘兴,来过支道林。

欣看新驻锡,却忆旧论心。

香积分天食。茶烟斗午阴。

谈空忘坐久,更喜盔朋簪。(注)

龙兴寺后,有郭家池。当时叫放生池,即今之勺湖。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寺僧郭法亮因父母年老,孤苦无依,乞于众僧。以寺后城下荒地三亩种植,池中水面以取菱茭,给其父母养老,众僧许之,自是相传为郭家池,后父母终,果还常住,即为本寺蔬圃。明洪武五年(1372),道士袁道亨、陆子阳皆称为观地。后造老君殿于此陆地之上(明嘉庆间许汝衡撰《古郭家池荡舟序》)。崇祯间,推官袁彭年四面筑堤,沿堤植树;派人喂养池中放生之鱼鳖。鱼大如猪,时浮水面,仅供游人观赏,严禁垂钓。每当风和日丽,游人讌集。登阁者扶桥而过。几曲长虹;放舟者载酒而来,一弯明镜;四围则垂杨袅绿,半城则落日凝红;鸟语弄烟,笛声摇月;鸭嬉舵尾,鹭立舷头;双桡之画舫如飞,一勺之湖名雅称……。阎古古游放生池诗云:“缘市灯摇千屋影,隔溪香静百花樊”;刘水心过放生池诗云:“僧窗曲曲临池启,官树行行依郭栽”。从诗句中,亦能反映出当时勺湖景色之优美、游旅之众多。清顺治间,漕院蔡士英建大士阁于墩上,修堤建闸,建亭临水,长桥卧波,勺湖实乃游览之胜境!

龙兴寺,延至清代中后期,又逐渐冷落。阮葵生《茶余客话》:乾隆十七年(1752)移居勺湖时,“惟见三金身,高耸十数丈,卓立云表,各踞坐一石磴上。……”。段朝端引《信今录》:乾隆二十八年(1763),杨清恪公督漕日,大加振兴,崇饰极至。至嘉庆初,大佛殿又圮,仅存三佛露处。余屋拆除为几所小庵。其后改为蔡公祠,祀漕督蔡士英。段朝端《龙兴寺遗址》云:龙兴寺为西晋古刹,地极宽广。自今之文通寺,北至蔡公祠,皆当日寺基。

侵华日军占踞淮城时,蔡公祠房屋和城内其它庙宇一样,均一拆如洗,砖瓦、木料,全部用于构筑碉堡,以防御抗日攻城之武装。从此龙兴寺荡然无存!

综上所述,龙兴寺建于西晋;完名于唐,亦盛于唐;火毁于明,然尚能修复;冷落于清,毁坏于兵燹与洪水。龙兴寺之历史演变过程,大致若此。

彭州市龙兴寺简介:

龙兴寺位於四川省彭州市城关北门囗,始建於东晋咸康三年(33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禅师扩建寺院,武则天天授二年(619年)更名“大云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诏号“龙兴寺”。唐武宗会昌五(845年)废寺为闲地,次年三月武宗驾崩宣宗继位,大中二年(848年)预知禅师重建龙兴寺。龙兴寺历来高僧辈出,素有“七佛胜地”,之美称,享誉西蜀。东晋时印度佛图澄禅师、梁朝志公国师、唐代悟达国师、道因禅师、五代预知禅师、宋代圆悟国师、明代智中一天国师等都会在寺内驻锡。唐、宋、元、明、清以来,龙天护佑,香火兴旺,久盛不衰。时到1949年国内解放战争後期,川、康两省高级将领剑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将军在龙兴寺藏经楼集会,宣布和平起义并通电全国,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大血战。在此期间,龙兴寺僧众搞好後勤服务、提供食宿28天,促成了起义圆满成功。龙兴寺在金国寺院中首先作出爱国爱教的表率,所以该寺不仅在四川宗教界享有盛名,而且也是著名的革命纪念胜地。

至本世纪40年代,龙兴寺占地八十多亩,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四周红墙环护,寺後假山巍峨,古木参天。该寺布局规整合理,风格古朴,走廊连接,精美典雅。龙兴寺常住僧众一百多人,是川西平地上一座规范的十方丛林,也是开期传戒的大寺。寺内藏有清末缅甸国王赠送的玉佛,印度国王赠送的舍利子、《贝页经》,日本国增送的大藏经(造些珍贵文物现存市文管所内)。

龙兴寺中最为宝卖者为舍利子宝塔,位於寺内正前方,是中国现在仅存的19座真身舍利佛塔之一,古塔有联云:“秋千古塔传阿育,五代丛林自预知”,以纪其事。宝塔始寺建晋东晋义熙二年(406年),原为天竺僧人昙摩掘义(智洗禅师)所建木结构塔,到五代预知禅师改建为密檐式砖结构塔,青砖垒砌,塔体方形,密檐17级,高35米,68角皆悬马蹄铃,是我国最古老的宝塔之一。明未清初塔体从上至下四角分裂,并坠去东北一角,1923年南半部垮塌,仅存西北一角,成为“彭州第一奇观”。迨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能海法师应彭州正乘和尚众憎众延请到龙兴寺讲经弘法,见龙兴搭残缺,於国於教不祥,倡议重修宝塔,颇得各阶层人士支持,并在龙兴寺文殊院设“重建彭州龙兴舍利塔筹备委员会,拜至21日晚10时后宝塔舍利放出佛光,22日、23日晚又连绩放光。此举惊动了城内市民,人们争先来观看舍利佛光,使四众弟子建塔信心倍增。能海上师亲赴印度,到加尔各答菩提场访取金刚佛塔样并於1948年动工,在古塔东侧建造样塔。样塔。能海上师亲率僧众到50里外山区自烧、自运青砖建搭。1949年主体完成,因故停工。“文革”後复建,1985年夏,安装铜质宝顶及装修工程。塔基15米见方,主塔高25米,四隅塔高8米,塔表龛供佛菩萨像844尊,塔内装藏经、典像、图、器等法物,精致玲珑,壮严殊胜。赵朴初会长题书塔名“龙兴舍利宝塔”,十世班禅额尔德尼为宝塔分别用汉藏文字书写“南无吉祥释迦牟尼沸”,刊刻塔基座上。该塔已列为成都市重点保护文物,而残危的龙寺塔幸存之一角於1981年因塔基开裂,已近倒塌。

为抢救祖国文物,保护佛教历史文化,完成能海上师未尽夙愿,清定、宽霖、隆连等法师倡议自筹资金,重建宝塔。1993年4月,在成都文殊院成立“四川省重建彭州龙兴舍利宝塔委员会”,得到省、市、县宗教局和各级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海内外佛门四众及社会各界的协助下,集腋或裘,历时四载宝塔告峻。现买塔高81米。四隅塔各高27米,塔座30米见方,全部钢筋混凝土浇固。塔表龛供铜铸、玉雕佛像1080尊之多,样式仿印度加尔各答塔,威镇巴蜀,雄冠神州。塔内壁及五层展室,陈列罗汉、菩萨和释迦佛应化事迹图,采用了泥塑、木刻、石雕、刺绣、贴金、彩书、唐卡等艺术表现形式,把雨千多玉米的壁面装饰得精美有序,壮严辉煌。更为可贵的是展室里还陈放了建塔挖基时掘出的数十尊中国早期石雕佛像,从像座题记上看,乃梁武帝大通五年(533年),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大周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及唐景龙元年(707年)所造,古朴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彭州市14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古塔七座,其层次都是奇数,这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关。佛教的许多形象和活动也都采用奇数,以此来表示清静、上天或吉祥之意,所以习惯上塔的营造为单层,又以7级为标准层数,因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龙兴寺塔为17层,堪称全国级数最多的古塔。

龙兴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屹立在彭州市区龙兴寺内天王殿前的中轴线上,展示了我国早期佛教的宏伟气势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巧。是一座高41.5米的密檐式四方形砖塔,它与旧日高大的城郭、挺拔的苍柏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诗人、画家的笔下,经常有它的形象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享受,外地游人莫不来此一睹它的风采。

相传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232年)立佛教为国教,在释迦牟尼死后200多年(约前272年—前226年),将佛骨舍利分为8.4万份,在世界各地于同一天内建了8.4万座塔,用以供奉。其中在我国建了19座真身舍利塔,而益州有其4,龙兴寺即居其一,是世界最古老的佛塔之一。20世纪30年代有叶济澜者,在所撰《四川的彭县破塔何以不全倒塌》一文(载民国十七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第25卷第17号)中,竟称龙兴塔始建于周穆王(前947年—前928年)时野舍尊者。清光绪四年(1878年),邑人吕调阳主修《彭县志》时,又根据咸丰元年八月,有男子夜盗龙兴塔顶朱雀,雀口衔一铜铃,上刻甲子年志公为十八顶造,女弟皇氏九娘施;又发现塔的檐马舌上铸有“大同二年”四字。从此大书特书地定为梁塔。加以民国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1923年2月14日)该塔东南、西南二角倒塌后,人们获得众多的铸品,见到一躯佛像的莲座下有“大同二年邑子(即弟子)萧衍造”之文;又有铜铸一具,前有坊表,下有金铺,金铺边棱也有大同字样。故古塔建自梁武帝也就坚信无疑,而民间也有梁武帝皇氏九娘与著名僧人宝志禅师一夜赌修而成的说法。

近年来,建筑、考古专家张驭寰、林向等先后实地考察,以其外观为空筒形结构建筑风格、砖型,结合文献论证,认定建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60年),而字砖、檐马、朱雀衔铃等梁代大空禅院遗物,则为建塔时所利用。

龙兴寺塔由于建在平原松软的冲积层上,修塔时采用黏结性能较低的黄泥浆,砖为墓砖,规格长短厚薄不一,有汉魏六朝几何、钱币、联壁、云坟等花纹砖和隋代的宝相花纹砖杂砌,其中空如竹的正方直筒形,仅有三个用砖叠涩的楼层,缺乏横向拉力,因而整体性较差,若遇地震波冲击,塔身会大幅度摇摆,致命沿着上下成直线排列的合洞从中剖裂,因多次地震的危害,到了明末就垮去东北一角,又说是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为巩固新生的大西国政权,镇压武装判乱在此试炮轰倒的。清乾隆中期塔体益坏,出现了“早晚有烟雾自顶出,层叠入空,目中乃灭。每出常经十余日不散”的奇特现象。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因受泸定磨西7.5级地震波及,更加深了破坏程度,中部纵裂,形成两峰并立之势,历久如故,人称“天彭破塔”,成为天府一大奇观。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璜的《题北塔》诗中,就有“立塔中分势欲离”、“永镇天彭第一奇”的佳句。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半部垮塌所存仅一隅了。因原塔身自十级以上逐级内收缩小,这所剩一角的内收曲线,特别突出地显露出来,远眺如悬弓天外,近视若腾蛟冲霄。每当夕阳西下,龙兴破塔残影,倒映在附近鸽子市方圆数丈的天池中,宛如一枝玉笔直指霄汉,人们安坐池边的吊脚楼上,一杯清茶,听池塘蛙声一片,观水中倒影,其乐融融,这就是多年来文人赞誉的“青蛙望北塔,玉笔点天池”的由来。

龙兴寺塔历经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虽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经过1933年松潘叠溪地震,1976年南坪大地震的考验,仍安然无恙。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是1981年5月1日,被一苏姓精神病患者拆毁6层,只剩残高18.74米后,已失去它昔日的风采,塔基也已开裂,千秋古塔濒临倒塌之虞。

1940年冬,能海法师(解放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莅彭讲经,礼扫残塔,深感痛心,毅然发愿重建,设立“重建益州龙兴寺舍利塔筹备委员会”,在成都、重庆、上海、天津等地募化,在县境新兴乡太平寺建大窑四座,烧制造塔纪年专用塔砖。在龙兴寺内,仿加尔各答金刚舍利塔式样,建造了模型塔,以探索研究建塔经验。这座新建成的舍利模型样塔,主塔高12.33米,4小塔高5.11米。1986年由佛门善男信女募资粉糊装修工程,安装宝顶,于塔身嵌入844尊佛像。赵朴初会长为样塔题写塔名“龙兴舍利宝塔”。班禅额尔德尼用汉藏文分别题写:“南无吉祥释迦牟尼佛”。现已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国运昌隆,人民幸福,党的宗教政策日臻昭显,弘扬佛教文化,团结广大宗教界人士,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四川省佛门高僧宽霖、遍能、隆莲、清定和龙兴寺住持正乘和尚等诸山长老联名上书发愿重建龙兴塔,完成能海未竟之事业。受到广大佛门善信和各界人士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当地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彭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以彭府函第86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佛教协会自筹资金修建。成都市文化局也以成文物发(1992)第40号文件批复,以消除垮塌险情,改善城市景观,同意拆除龙兴古残塔,重建新塔。同年5月25日,在成都文殊院成立了以清定法师为主任委员,海山、真意、正乘为副主任委员的四川彭县重建龙兴舍利塔委员会,礼聘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名誉主任,受到他的高度赞赏,认为修建新塔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并首献人民币5万元表示支持。重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财务组、总务组、监察组等办事机构,正乘担任了大量建塔事务。1992年12月31日(农历腊月初八),龙兴寺开始拆除重修,由中国第五冶金建设工程公司四公司四处承建。

1993年3月26日,彭县人民政府彭府函第25号文件:同意新塔建成后属于宗教财产,归县佛教协会所有,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由县佛教协会负责使用管理。继由统战部等九个部门组成建塔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建塔中的有关事宜。划拨建塔基地2390平方米,补偿30万元用于建塔的前期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建塔筹备工作,经建塔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于1994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初九)上午10时在龙兴寺内舍利塔前举行奠基典礼。有国内外三宝弟子及社会各界人士一万多人参加了奠基仪式,四川省、成都市有关领导到会祝贺,掘土奠基,并祈祷塔事吉祥,开展法会十天,进行显密佛事活动。

新塔完全按国家城市规划,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本着体现佛教建筑风格的特点进行设计院,根据当年能海法师仿印度加尔各答的菩提加雅大塔形建造,残塔塔身拆除后,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封闭了地宫,开始建筑大型龙兴宝塔,由1座主塔和4座隅塔组成,分为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整个塔基为30平米见方,深挖土方达7000多立方米,并用钢筋混凝土浇注,面积900平方米,厚10米。为保证耐久、耐磨,塔座地面采用大理石铺面,规格为600毫米×600毫米×80毫米。塔身均呈方锥形,上小下大,塔形雄伟、挺拔、庄重,四隅小塔中冲突而出,腾空而起,寓意着佛教文化深刻的内涵。

主塔高81米,内设5个塔室,展览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及佛门书画物品。其墙面用浮雕佛像壁画,并有双向楼梯直上64米塔顶平台,观赏天彭风光,四隅护塔各高26.7米,塔身为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

塔座由黄、红色花岗石,塔身、塔顶外装饰采用斩假石面,安置铜质漆金塔顶,并配避雷针,以四角主盘为引下线,每合供铜铸、玉雕佛像,计1080尊,并供奉如来舍利,装藏龙藏巴利语藏,藏语系藏经及台湾省佛陀基金会赠送的《中华大正藏经》等经典、法器76箱。

这一重大工程,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清定法师筹款117万元,香港圣一法师捐资22万港元,上海越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小弟和上海宝藏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文斌各捐资30万元;美国宣化上人及寿治大和尚各捐资1千美元,日本洛南高等学校附中校长虎头佑正捐资2万日本以及国内外四众弟子等争先敬资。历时三载,耗资2000万元,于1997年末竣工,气势恢弘的龙兴宝塔巍然屹立于天彭镇北。塔基前后门敬产丰碑和镌刻汉白玉汉、美、日、藏4种文字,由马识途题写“龙兴舍利宝塔顶”,四面佛像座前分别刻出由四川省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冯修齐先生撰书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楹联。

南面:气贯九峰,势薄诸天,法雨祥云开净地;

脉通三昧,形钟五岳,金刚宝座镇彭门。

北面:北废无常,修持有道,慧心遍拜千尊佛;

圣凡同理,因果异途,定力直登万仞山。

西面:溯阿育以还,古塔犹存,丛林焕彩;

自会昌而后,地宫无恙,石佛重光。

东面:名刹忆高僧,远绍昙摩,近尊能海;

神州兴宝塔,南流湔水,北峙岷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