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杜泽逊,山东省滕州市人,1963年4月20日生,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留该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指导老师是王绍曾教授。参加工作之初,即奉命协助王绍曾教授编撰《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旋被指定为副主编,从此开始师从王绍曾先生治目录版本之学。1993年该书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杜泽逊至今还记得,1992年1月他在北京琉璃厂购得的那部《四库全书附存目录》(简称《四库存目》)。这成了他人生中富有象征意义的一个转折点。

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到图书一万多种,其中约3500种被收入《四库全书》,当时称这部分入选的书为“著录”书。另外6793种书没被收入《四库全书》,仅仅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保存了这些书的提要。这部分书称为“存目”书,意思是仅存其目,不收其书。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万多篇提要,实际上约1/3的书收入《四库全书》,2/3的书仅仅“存目”。由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多达200卷,难以通读,所以乾隆帝命纪昀等另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只收“著录”之书,而且提要大大简化,这部《四库简明目录》是学者们随身携带的常用工具书。与《简明目录》相对应,乾隆末年安徽学者胡虔把“存目”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独立出来,编成《四库全书附存目录》10卷,仅记书名、卷数、朝代、撰人,不收提要。这部《存目》虽不如《简明目录》流行,但也颇便携带翻检。杜泽逊购买的就是这部《四库存目》的清刻本,共4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弱点之一是不注重记版本,因此,清代的邵懿辰、莫友芝、朱学勤、孙诒让、王懿荣等都曾在《简明目录》上标注知见版本,后来逐步汇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邵懿辰标注、邵章增订、邵友诚整理)、《藏园订补吕阝亭知见传本书目》(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两部重要的版本目录专著兼工具书。只是《四库存目》的近7千种书,版本情况仍无法查考。当杜泽逊在琉璃厂发现这部《四库存目》时,立即决定花85元买下,这个价钱是他当时一个多月的工资,原因是上面有前人朱墨两色批注的版本,给杜泽逊以莫大的启发。后来查明,朱批内容来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用途较小。墨批条目无多,但不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批注者知见的“存目”书版本,十分可贵。根据书中所夹民国34年1月14日日历,可知批注者为民国人,从此杜泽逊决计以《四库存目标注》为己任,开始了漫长的网罗资料工作。

1992年5月25日至31日,第三次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隆重举行。周绍良先生和胡道静先生指出:《存目》中的不少书,只是由于不合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正统观念,而未被收入《四库全书》,其实《存目》中的书有价值的也不少,今天也要作个清理,既弄清《存目》中的书存与亡,也是为搞好全国古籍总目作准备。

杜泽逊得知周、胡两先生的意见后,一方面加紧进行《四库存目标注》,一方面根据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董治安所长的指示,起草了《四库存目标注叙例》,寄给古籍整理界一些专家征求意见,当时中华书局赵守俨先生、傅璇琮先生立即回信,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黄永年先生、章培恒先生、周勋初先生也在不同场合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从此,杜泽逊从事《四库存目标注》一事在专业圈里公开化了。

1992年12月,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会长、北大教授刘俊文先生、中华书局古代史编辑室主任张忱石先生等受周绍良先生启发,提出编纂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计划,得到古籍规划小组匡亚明组长批准。1993年1月成立《丛书》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杜泽逊因傅璇琮先生之介,担任工委会委员。1993年4月20日杜泽逊又在《古籍简报》发表《四库存目标注·易类书后》,从易类标注对全部《存目》之书的存佚及版本情况作了展望。

顾廷龙先生于1993年10月17日把自己早年批注的一部《四库存目》寄给杜泽逊,同时附信说:“欣悉先生从事《存目》版本甚勤,无任钦佩!鄙人昔尝从事于此,所见《存目》书即注于目下。……后来芦沟之变,百事俱废。兹将批注本寄奉参考,想河海不捐细流,或愿一顾。”前辈的信任、鼓励和虚怀若谷,令杜泽逊这位无名小辈深受感动,终生难忘。这部顾批《存目》经过录后,很快便归还了,现已捐献上海图书馆。

1994年5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过一段筹备,正式成立编纂委员会,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季羡林先生任总编。杜泽逊任常务编委。10月,杜泽逊应邀来北大,任编目室副主任(罗琳先生任编目室主任),不久改任总编室主任。到1997年10月底全书1200册出齐,共收《存目》之书4508种,绝大多数为善本。11月杜泽逊返回山东大学,根据《存目丛书》学术顾问黄永年先生的建议,开始《四库存目标注》清稿工作。

在北大的3年多时间里,杜泽逊得以过目《存目》书善本5000余种,并逐一进行版本审核,作了100多万字的详细记录。1996年、1998年又两度到台湾交流学术,查阅《存目》孤本百余种。当时顾廷龙先生住在北苑儿子家中(顾先生的哲嗣顾颂芬先生为两院院士),杜泽逊多次拜谒,在《四库存目标注》方面得到顾廷龙先生的悉心指导。杜泽逊曾写出一条样稿请顾先生审阅,顾先生一看是繁体字横写的,便说:“要竖写,古书不能横写,否则有些内容不好处理。”杜泽逊照办了,顾先生还提笔题写了“四库存目标注”书签。1998年8月顾先生溘然长逝,已回济南的杜泽逊挥泪撰写了两篇文章:《怀念顾廷龙先生》、《顾廷龙先生生平学术述略》,以表达自己的沉痛哀思。

在北大期间,《存目丛书》的学术顾问周绍良、冀淑英、刘乃和、黄永年等专家多次开会,业务联络工作也常由杜泽逊承担,因此,《存目标注》的体例和一些具体问题都得到过诸位先生的指点。季羡林先生也曾表扬杜泽逊作《存目标注》为编纂《存目丛书》“立了一大功”。直到2001年10月季先生到山大参加百年校庆,还在一个场合表扬杜泽逊的古籍目录版本之学。

杜泽逊回到山东大学之后,利用所有空余时间从事《四库存目标注》写定工作,先花了400元印制了自己设计的“槐影楼”竖格专用稿纸,然后用正楷逐字逐句清写,在这个计算机逐步普及的年代,考虑到《标注》怪字较多,他仍选择了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传统方式,手写全稿。该书估计200万字以上,繁体字竖写,浅近文言文,内容是纯传统的中国古籍版本目录,加上专用的竖格稿纸,他打算将来请人线装,配函套,在文献载体和写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折时期,留下一部旧式的稿本。在该书出版后,他还打算把增订内容改用红笔添入字里行间、天头地脚,形成一部朱墨两色的稿本,其传统文化情结于此可见一斑。

由于近5年间杜泽逊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为山大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史哲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生开设“文献学”课(这门课是山大文、史、哲专业研究生必修课),为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目录版本校勘学、清代目录版本学研究、四库学研究等课,同时参加了若干集体项目,个人为应教学之需撰写出版了《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一书。即使这样,他还是完成了经、史、子三部及集部前半部清稿170余万字,再有一年,这部200余万字的巨著可望脱稿。为了读者的方便,他还计划加编4种专题索引。

杜泽逊说:“靠《四库存目标注》评职称或评别的,都是不可能的,目前已快11年了,正式出来,怕要满15年,黄花菜都凉了!”不过他又说:“山东大学没亏待我,我的副教授、正教授都是破格评上的,2000年升教授,我才37岁,这方面我很满足。”

杜泽逊认为搞学术研究,一要打好基础,撰写硕士论文时,他把200卷的《四库总目》逐字逐句细细读完,花了10个月,作了10类卡片,时间紧迫,只写了“辨伪”一个方面6万多字,压缩到3万字,得了硕士学位。这是打基础。二要善于捕捉信息,他在琉璃厂见到《四库存目》民国人批注本,立即买下,从此着手《四库存目标注》,这就是捕捉到一条绝佳信息。“现在不少人喜欢从网上找信息,认为信息一定是现代化的,甚至是洋玩艺儿,我看太狭隘了,信息到处都是,关键在自己去捕捉,要善于捕捉。”这是杜泽逊的经验之谈。三要抓机遇。选准课题,又要有条件做好,没有条件,好课题也没用。1992年5月的国家古籍规划会和随之引出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出版项目,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假如不及时与学界沟通,这个机遇即使来了,也不见得与杜泽逊发生关系。没有这个机遇,看版本就难了,时间、财力、人缘都不行,《标注》必然会旷日持久,而且质量高不了。四要有耐心。这么大的项目,一星一点地积攒,一条一条地考索,字斟句酌地表述,比蜗牛慢多了,他的老师和朋友,知者无不为他着急,甚至善意地劝他“先出一本”,以便评职称。他从没动摇过,相反,他如痴如醉地沉迷其中,当他有什么烦心事儿时,就坐在乱七八糟堆满各式参考的书桌前,清理《四库存目标注》稿,写定几条,一切不快都悄悄地离开了,他的心中只剩下一支蜡烛,明亮而神圣。他说:“我不知道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事实上,从事学术研究早已成了杜泽逊的生存方式,在这样的人生境界中,他怎么能够容忍自己粗制滥造,又怎么能够允许自己因急功近利而毁了《四库存目标注》?2002年2月周积明教授在《四库学200年》一文中写道:“在《四库全书存目》的研究上,山东大学杜泽逊副教授考索甚深,其所著《四库存目书进呈本之亡佚及残馀》、《四库存目书进呈本知见录》、《四库存目标注》等,皆有专门之学的意味,令人注目与期待。”我们盼望这部久为学界瞩目的大著顺利圆满地完成并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