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步枪

中正步枪。1924年短毛瑟枪系德国毛瑟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进设计,主要将枪管尺寸改短,与骑枪合为一体,增加机动性,便于战壕作战,于1924年装备部队。
1934年,军政部向德国毛瑟厂购得1924式毛瑟枪1万支,并索取该枪工作图纸全套(附样板实物),由兵工署交巩县兵工厂筹造,1934年试制,1935年正式投入生产,定名为24年式步枪,并由兵工署呈报蒋介石,命名为中正式步枪,取代原造的7.9mm口径1898式步枪。1937年后,该厂辗转搬迁,迁重庆制枪部分,1940年并入第一兵工厂,1942年~~1945年,每月出枪2000支。抗战胜利后,其设备交第二十一兵工厂(金陵兵工厂1938年4月14日内迁重庆后改名为第二十一兵工厂)。该枪口径7。9MM,枪全长1110mm,枪管长590mm,枪全重4.08KG,初速810米/秒,标尺射程2000M,使用7。9MM1898式毛瑟尖弹及重尖弹。
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于1937年也筹造中正式步枪,当年出枪5010支。1937年12月后西迁广西融县,继续生产,月出枪1000支。1939年底迁贵州后,月可出枪13000支。抗战胜利后,移交第二十一兵工厂。
1938---1942年间,浙江铁工厂也曾生产该枪,月产400支,称为七七式步枪。
1940年,第二十一兵工厂奉令转产中正式步枪,经重新设计并改造设备和制造工装,1943年正式出枪,至年底产枪3500支。1944年投入大批量生产,取代了原生产的汉阳式步枪,月生产枪7000支。抗战胜利后,由于接受了第一,第四十一工厂部分设备和日本赔偿的机器,1949年共有造枪机器1322部,月产枪9000支,最高可达13000支(1948年12月),从试制投产到1949年共产枪42。6万余支。
中正步枪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的主要武器。为我国抗击日本鬼子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