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让

新闻报道任玉让:扎根秦岭济众生(更新就业观念实现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孟西安
听到这个奇闻,记者简直不敢相信:有一位秦岭山区的中医大夫,诊治病人自己不收任何费用,挂号费和住宿费分别由村民农户收取,因此,穷山村家家户户脱贫致富,盖起了小洋楼、砖瓦房……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日前,记者冒雨乘车从宝鸡往秦岭山区进发。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汽车过山涧、穿山洞,终于驶进位于山坳中的宝鸡县坪头镇西庄村。只见村头的山路旁停满了各种车辆,临时搭设的食堂、商店生意红火。在一座白色的小洋楼和一个整洁的四合院前,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乍一看,酷似开村民大会。
“这都是来看病的!”同行的朋友介绍说。
记者定睛一看,这个院子前悬挂着牌子:宝鸡中医药研究所。院前已排起长蛇阵似的候诊队伍。
村委会主任王让学告诉记者,任大夫叫任玉让,今年40岁。他医术奇特、医德高尚,善治各种疑难杂症。他在潜心钻研和实践探索中,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点脉”诊断方法。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到陕西中医学院学习,1996年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不忘生他养他的山区父老,毅然又回到他的家乡为群众治病。近年来外地请他治病讲学的人太多,但他仍坚持每月月初回村看病3天,月中看病3天,雷打不动。现在每月回村看病6天,数千个号分发到全村各家各户,一个号连住宿费35元,全部由农户收取,他本人分文不收,也不卖药。各家各户收取的挂号住宿费连同其它收入,每年每户收入在一两万元;村里不仅办起了药房和招待所,还有公共积累500多万元。
“我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秦岭牵着我的魂,山区扎着我的根”,任玉让送走了一位病人,笑吟吟地开了口,“山里人穷,我要把自己钻研学习来的医术,献给山区的乡亲,为百姓除病患、奔小康做一份贡献!”
记者顺便走访了几位前来看病的患者。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她叫王凤,今年65岁,是西安东方机械厂退休工人。她患了严重的腰腿痛病,先后两次来这里让任玉让大夫诊治,吃了20服中药,现在已痊愈了。她说:“我老伴得了糖尿病,上次陪我来看病,回去吃了10服药,老伴的血糖也降下来了,原先身子虚,口渴、失眠,现在口不干了,睡觉也香得很呢!”来自延安洛川的刘百平,患牛皮癣20年不愈,来这里诊治,吃了11次药就大大好转;来自铜川水泥厂的魏福莲的女儿患血小板减少症,在铜川、西安等医院未治好,来这里让任大夫开了10服中药,仅花了800多元,药还没吃完病就治好了。
任玉让在多年的行医实践中,先后写出24篇医学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他还荣获“全国农村星火科技带头人”、“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陕西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简历
简历任玉让,陕西省宝鸡县人,自学中医成才,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完成本科研究生学位。现任宝鸡中医专家门诊部主 任,主任医师,教授。
他潜心于中医理论的学习研究,重视临床实践,善治各种疑难杂症。 由于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乐于奉献,诊所一贯坚持“三免”制度 (即免收挂号费、诊断费和处方费)。其社会奉献功绩卓著,各种称号和 荣誉接踵而来。他撰写的21篇医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其中“中 医药治疗恶性淋巴瘤31例临床观察”获全国“辽沈杯”铜奖和陕西省第五 届自然科学四等奖,并获国家专列。专利号:97084025。《健脾补肾清热 法治疗白血病》获中国防治肿瘤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列入大型国 际交流系列丛书《世界优秀医学论文选要大全》中华(卷)上;并获国家 专利。专利号971084076。“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156例”获全国“医圣杯 ”优秀论文三等奖,“补肝益肾阴阳法治疗脑积水“获全国“华佗杯”论 文大赛一等奖,“自拟降糖汤治疗糖尿病87例”获全国“华佗杯”论文大 赛优秀奖,并获中华华佗医药研究会国际学术委员会论文一等奖。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举例》一文,在第四届中韩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并获中 国中医学会国际部优秀论文。他被世界中医学会委任为首届理事会骨干会员,后又荣升微世界中医学会首届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第一届全国 专家委员”;中华当代医学家学会副会长;中华华佗医药研究会高级研究员;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被澳大利亚国际中医药科技研究院聘 任为该院教授;泰国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聘任为该会理事兼医事顾问。由 于中医学方面的特殊成就, 任玉让大夫被收录在《中外名人大辞典》、 《中国大陆名医大典》、《中国跨世纪专科名医大典》等书中,曾获“全国农村星火科技带头人”、“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陕西省“十大 杰出青年”和“新长征突击手”、“首届陕西青年科技奖”,宝鸡市“科 技标兵”、“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劳动模范”、“陕西省政协委员”等殊荣。
任大夫是宝鸡市陈仓区坪头镇西庄村人,我国著名的花椒之乡,这里人杰地灵。任大夫去世后,部分患者和村民为其立碑写传,全文如下:
扎根秦岭济众生的好中医任玉让
(雕塑说明)
古人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秦岭深处的这个山村里,有一位生长于此、扎根于此的年轻中医大夫,以其神奇精湛的医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求诊,他的名字叫任玉让。
就在这个不大的山村和不大的院子里,生来聪慧的任玉让,怀济世之善心,汲天地之灵气,秉烛夜读,潜心钻研,以神奇独特的“点脉”诊法和高尚的人品医德,在二十三年中为天南海北、山里山外的百万患者治顽症、祛沉疴,同时为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献良策、办实事,不仅赢得了“神医”的美誉和村民们的拥戴,而且为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他还开出了全国防治非典的第二个中药方,并且结合医疗实践写出了一批颇有见树的医学论著和论文,获得了从地方到国家的40多项荣誉和称号。人民日报2003年7月9日曾以《任玉让:扎根秦岭济众生》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任玉让积善成德,公而忘私。他明知自己患有心脏病,但因怕耽误众多患者而将自己住院诊治一拖再拖。2003年8月22日,终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他所在的这个山村诊所。任玉让仙逝后,村民们挥泪彻夜为他守灵,大殓之日,村民和闻讯赶来送殡的各地患者簇拥着灵车为他送行,灵车后的花圈蜿蜒在青山绿水之间,足有一公里之长,其情其景,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新华社、人民日报为此发了内参,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众多患者和百姓送来挽联,其中有云:“千人呼万人呼人呼神医,左不该右不该不该你走”、“似流星瞬间闪寰宇光耀大地,如蜡烛长年燃自己照亮他人”。
任玉让年仅四十而英年早逝以及“点脉”诊法的失传,不仅使众多患者失去了一位挚友良医,而且是中华医学的一大损失。任玉让,任者“仁”也,玉者“予”也。他将自己的仁爱之心和救生良方舍予让给了众多的患者和民众。他的高风亮节和高尚医德,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长存。为了纪念和弘扬他的崇高精神,我们筹款特邀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开封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曹俊亮先生为任玉让精心塑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扎根秦岭济众生”的大山儿子的艺术形象。
呜呼玉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英名不朽,其英灵不灭;
呜呼玉让,愿您安息扎根之处,千尺松柏荫庇大地,九茎灵芝再济众生!
生前友好及部分患者
敬立
二00六年八月十二日
任玉让大夫懿行碑
中华中医药协会理事、国际中医药协会首届理事、宝鸡市陈仓区中医药研究所所长、陈仓区中医专家门诊部主任任玉让大夫,系宝鸡市陈仓区坪头镇西庄村人,生于公元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七日,殁于公元二00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享年四十岁。
任大夫天赋敏智、勤奋好学,他汲天地之灵气、纳古今之医髓,独创神奇的“点脉”诊法,即在患者腕部用手指一点,就能说出病情,并在一、二分钟内开出处方,所诊病情之准、服药效果之佳,无不令患者叹服。他从十七岁起就开始行医,日诊患者四、五百人,吸引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患者及海外华人慕名前来求诊,昔日静谧的山村门庭若市,被治愈的疑难杂症患者不计其数;据统计,二十三年中他所诊治过的患者达百万之众,其精湛的医术,可谓中华医苑之奇葩,医学殿堂之瑰宝,他本人也被患者和百姓誉为“神医”。
任大夫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他曾就读于陕西中医学院,后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深造。毕业后,他不恋繁华都市生活,毅然回到生养他的穷山村济世行医。他诊病时奉行“三免”(免收挂号费、诊断费和处方费),自己不出售任何药物,每月回村诊病时,他将数千个号分发到全村各家各户,每个号连住宿费三十五元全部由农户收取,仅此每家农户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家家盖起了新瓦房、新楼房;村里还办起了药房、商店和招待所,公共积累达五百多万元。大夫在诊病的同时,还仁心惠众、造福于民。他不辞辛劳地为集体跑项目,引资金,帮村里修公路,建学校,装电话,引自来水……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如今生机勃勃,焕然一新。大夫志洁行芳、积善成德,无不有口皆碑。
任大夫在研读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还总结撰写了34万字的《中医内治与外治》一书,获全国中医药学会“优秀著作奖”,多篇论文获全国、陕西省医学论文大赛奖和国际艺术论文一等奖。从一九八七年起,他先后荣获“全国农村星火科技带头人”、“中国百名杰出青年”、“全国德艺双馨医护工作者”、“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等从地方到全国的40多个荣誉称号。他还是陕西省、宝鸡市和陈仓区政协委员和宝鸡市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人民日报曾以《任玉让:扎根秦岭济众生》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大夫生前为弘扬中华医学,曾先后到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异邦出访讲学。原中顾委副主任宋任穷为大夫题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等领导接见了大夫并合影,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邵华泽为其题词“善缘”,书法家贺一平、谢德萍为其题赠“神童”、“功同良相”,雕塑家曹俊亮还以“大山的儿子”的艺术构思,精心为大夫塑像。
任大夫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于生他养他的秦岭和山村诊所。噩耗传来,全国各地的患者和我村民无不痛惜,人们日夜为其守灵、挥泪为其送行,送殡队伍及花圈长竟达公里有余。新华社、人民日报相继刊发内参,反映他的医德医术和这一感人情景,引起中央有关领导关注。大夫生而心善普救众生,死而魂归青山绿水,其英灵不灭、其英名不朽,为世人景仰。人们惋惜大夫英年早逝,更惜其“点脉”诊法的失传。西庄村村民、生前友好和部分患者在大夫仙逝三周年之际,解囊捐款修此石碑,颂其医术,歌其医德,刻其懿行,以告慰大夫在天之灵,并以此昭示后人。
坪头镇西庄村全体村民和部分患者敬立
二00六年八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