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台镇
淮阳县鲁台镇位于淮阳县境东南边陲。东与沈丘县接壤,西与朱集乡毗邻,南与豆门乡交界,北与冯塘乡相依。古蔡河贯穿全镇东西,水利条件优越。淮倒线、朱鲁线在鲁台镇区交汇,交通十分便.利。镇政府所在地鲁台距县城仅30公里。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辖鲁台村、周楼村、墩埠村、刘庄村、花庄村、王套楼村、河口村、毛庄村、季桥村、李湾村、王庄村、鲁集村、段寨村、东屯村、宁桥村、韦楼村、霍营村、陆湾村、郑楼村、大姚营村、马庄村、郝楼村、董阁村、小姚营村、枣营村、葛营村26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274个村民组。到2003年底,全镇人口71436人,15321户。
镇政府设党政综合办公室、企业办公室、农业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财政所、国土资源所、水利站、林业站、文化站、广播站、教育办公室等直属机构。
鲁台是历史古镇
据淮阳县志记载,鲁台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传春秋时鲁人秋胡,任于陈居此,常思念家乡,筑高台以望鲁,故称望鲁台,亦称秋胡台,为淮阳“七台八景”之一。北宋一代名将狄青曾
与辽军大战于鲁台弱5公里瓦岗坡,战死葬于此,现有狄青墓,位于鲁台东北2公里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鲁台曾是周口中心县委所在地。
鲁台是农业大镇。全镇有耕地面积65000亩,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鲁台大葱是名优土特产。栽培历史悠久,品味独特,远销于河南、安徽、河北等省。2003年栽种面积4200亩,年产葱1000万公斤。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全镇现有千头以上养猪场3处,500头以上8处,100头以上18处,现有母猪存栏2000头,年出售生猪4万头以上,年产值2800万元。千只以上养鸡场50处,年产值300万元,全镇山羊存栏4万只以上。
鲁台镇是民营经济重镇
鲁台东屯村烟花爆竹起源于明朝初年,改革开放以来,花炮生产遍及全镇。2003年全镇有规范厂23家,年花炮产值超过1亿元。鲁台的花炮销往全国各地,鲁台被誉为“花炮之乡”的美称。先后有60多个品种获省市县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奖,部优产品2个,省优产品4个。周庄是制胶专业村,现有胶厂44个,年产值300 万元。
鲁台是商贸强镇
百年来鲁台一度是方圆数十里著名集镇和商贸中心。明清时东西大街长达3华里,开有烟花炮竹、酿酒酱醋、皮革等作坊。京广货物充斥于市,生意兴隆,商贾如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鲁台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城镇建设。聘请省村镇建设学会和郑州黄河委设计院的专家和专业设计人员,设计制订了鲁台镇1996--2010年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开发鲁台西区总体规划。先后拓宽了6条主要大街,铺设了长近万米宽30米柏油路面,修建了盖板下水道;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安装了中心灯塔和200盏水银路灯;栽植了万年青、合欢、国槐等一路一品高档绿化树;开通了5000门程控电话,800部有线电视;修建了移动、联通地面通讯基站,开通了宽带网络。
鲁台是科教文卫名镇
近年来鲁台镇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科技含量。全镇现有一支2000人的农民科技队伍,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努力实施花炮业、制胶业、畜牧养殖业等高效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研制和改进了不少新产品投放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镇内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既普遍又活跃,现有影剧院、体育场、图书室、电视卡拉OK放映厅数十处,狮子队、高跷队、旱船队、琐呐演奏队十余支,群众性大型庙会、艺术节每年十余次,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镇文化中心站是省市文化部门命名的“优秀文化中心”。1999年鲁台镇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鲁台镇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现有镇办初中4处,小学26处,私立中学1处,私立初中幼儿园6处。80%的学校实现了楼房化。现有在校中小学生1200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等多项指标均达到了上级有关要求。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列。全镇医疗、保健、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鲁台卫生院以技术过硬,服务一流,效益突出勇冠全县名乡镇卫生院之首,是卫生部命名的“一级甲等医院”,省市县先进单位。现有科室26个,病房22间,病床60张,年门诊量10万人次以上。
蔡河千年蕴灵气 豫东古镇展新姿
鲁台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提出以小康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抓住扶贫重点镇开发建设的良好发展契机,利用鲁台社会自然经济人文各种优势,
依靠全镇七万勤劳智慧的人民,力争5年内工农业总产值闯过10亿大关;80%的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水平;把鲁台建成市场高度繁荣,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康富裕,环境优美宜人的乡村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