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知章
郭知章,字明淑,北宋吉州龙泉县光化乡岭上{今江西省遂川县于田镇城溪村岭上}人。唐朝大将郭子仪第十一世孙。郭知章生于1039年,1065年进士及第,先后任会昌,浮梁,分宁知县和海州,濮州知州。在地方为官期间,郭知章办事清正廉明,不避权贵,使所在州县府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史称他“历宰数邑,俱有政绩”,“决事清明,不挠于大吏”,“所至民爱重之”,深受百姓的欢迎。
后来,郭知章又升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谏。他能针对时弊上奏直书已见,几年内共有奏章一百多封”,“若复铨法,增谏员,通行募役,用经学取士,皆关朝廷大体”。这些主张大多被朝廷采纳。如募役法在废除多时以后,由于郭知章力谏“请复元募役法”而得以重新推行,于国于民都十分有利。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郭知章升任工部侍郎,加宝文阁直学士,知太原府。不久又提升为刑部尚书,开封知府,翰林学士,显谟阁直学士。作为北宋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和掌管全国刑狱的重臣,他仍然“清醒匪懈”,忠于职守,办案极为谨慎而公正,史称他 “旋居秋官,惠及刑狱”。
北宋宦场上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微妙的。郭知章一生为官清廉,反对结党营私。他曾说过 “忠于陛下者必见忌于大臣,党于大臣者必上负陛下”。早在他踏入仕途之初,有人推荐他担任御史。掌权的中丞刘挚要郭知章去拜见他。刘挚是守旧派,实际上是要郭知章站到他那一边去攻击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郭知章认为自已不能做 “卖身御史”而拒绝拜见刘挚。司马光执政后,变法派失势,保守派 “元佑党人”掌握了朝廷大权。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重新起用变法派人物蔡卞,曾布等人,把元佑旧臣赶出朝廷,流放岭南。奉命出使广西的董必对”元佑旧臣”横加迫害,欲把元佑派置于死地。蔡卞为发展自已的势力,推荐秉性险恶的董必担任工部员外郎,郭知章此时便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这件事得到朝臣的支持。由于郭知章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反对派便千方百计找借口攻击他,把他诬陷为”元佑奸党”,赶出朝廷。晚年的郭知章被贬到邓州,成都,虔州等地担任知州,后来又改知青州,因年老多病而辞归。
郭知章还”工诗律”,与当时江西诗派的首领黄庭坚时有唱和,黄庭坚称他”诗篇清奇,文语温雅,长于碑碣”。郭知章著有[易义]十卷,[易牒义]十卷并有文集行世。可惜这些诗文大都失传。乾隆版[龙泉县志]中载有郭知章所著[庾亭记]一篇,是郭知章与当时的龙泉知县李沂宴赏于县城东郊的东园所作。从其中的”萦纡回旋,或冲或激,层叠突兀,若拱若伏,此亭之山水也;晚气清而引清碧,暮空淡而浮彩光,此亭之烟霞也;风动而微凉生,凉生而溽署遁,此亭之清爽也;众籁远而喧嚣息,百虑汰而是非忘,此亭之虚旷也”等句,可以看出郭知章的文章的温雅,优美,隽永,飘逸。特别是后面的”对土木之巧,念工佣之费,则思上之所资游观者皆出民,民心尤可爱也”等句,则以委婉的笔调讽剌了北宋皇帝不顾惜民力,大兴土木,游山玩水的奢侈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微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郭知章逝世,享年76岁。为表彰他为官近半个世纪的功绩,皇帝特派知州程祁前往龙泉宣谕祭悼,赐谥”文毅”。祭文称郭知章 “秉赋德性,浑厚淳全。躬自表树,良吏式宣。台谏著绩,风纪凛然。特立无惧,持之弥坚”。这是对他一生的最高褒奖。(江西遂川台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