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之路

作者:杨卫著
ISBN:10位[7535627803] 13位[9787535627803]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1
定价:¥25.00 元
内容提要本书是“当代艺术批评丛书”之一,书中收录了目前最为活跃的艺术批评家之一的杨卫的作品。全书共汇集其作品30多件,具体内容包括《批评之路》《不看双年展》《也谈邱正伦的毛病及其他》《陈逸飞:死在了谁手里?》《山不转水转——序“出湖· 入湘”当代艺术展》等。
编辑推荐本书收录了目前最为活跃的艺术批评家之一的杨卫的作品共37篇,具体内容包括《创造的界限》《北京双年展的缺失》《圆明园十年》《画廊的社会位置》《怎样来理解行为艺术》《圆明园画家村的前世今生》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杨卫,湖南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漂流北京,早先为艺术家,后转入艺术批评,是目前最为活跃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著作:《通州艺术家演义》、《没有灵魂的现代性》、《形象的追忆》、《历史的后花园》。 策展:“艳妆生活”、“风景”、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第二届宋庄文化艺术节、圆明园艺术家村文献资料展、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第三届宋庄文化艺术节。
目录批评之路
画家职业与知识分子身份
艺术与职业——由北京首届当代职业艺术家绘画联展引申出来的话题
画廊的社会位置
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及其问题
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来艺术大师?
创造的界限
怎样来理解行为艺术
不看双年展
北京双年展的缺失
骑在高墙上的骑士——也谈高名潞的“墙”展及其他
一派胡言——关于河清先生的理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感情?——由河清先生的文化民族主义所想到
还谈河清先生的文化民族主义
再谈河清先生的保守主义
也谈邱正伦的毛病及其他
也谈“卡通一代”及其他
陈逸飞:死在了谁手里?
关于陈丹青辞职的一封信
没有航标的河流——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谈起
圆明园画家村的前世今生
圆明园十年
编辑圆明园
回望西村——序“西村故事”影像展
回到村里
山不转水转——序“出湖·入湘”当代艺术展
创造历史
走向多元
文化版式的交织与更新——从栗宪庭的“中国方式”到陈孝信的“中国版本”
移动的家园——十年自由艺术村
脱轨的广东快车——自成一脉的广东当代艺术
四川疙瘩——以点带面的一种描述
洋场里的现代性——上海的艺术思维
在水一方——江浙一代的艺术想象
自残与身份:西北艺术家对内在的自我的呈现
革命文化情境中的湖南现代艺术理论
在路上(后记)
书摘插图:
后记曾听我母亲说过,我学走路的时间很晚,好像比同龄人晚了一大截。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先天的一个缺陷,使我后天总想着去弥补?但我知道现在的我的确是很喜欢走路,以至于一次网上的调查,问起我喜欢的运动时,我能够想得起的只有行走。
我的父亲很热爱运动,我小时候他常常带我去爬山。我还记得有一次,他带我从我们城市去另一个城市看朋友,一百多里的山路,花一天的时间,赤足而行,一路走过去,只佩服得我父亲的朋友拼命咂舌头。那是我能够记得起的第一次被人夸奖,心里美滋滋的。
大概是巧合。读书以后,我不断转学,但转来转去,所转的学校都不在家的附近。这个距离再使我锻炼了走路。当然,行走的一路我也曾看到或昕到过许多的故事。现在想起来,我最终从事写作也许都跟这些有关吧。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行走即是一种人生阅读。
我第一次逃学,是因为看了电影《少林寺》。不知道是哪根神经受到了触动,一天放学,我没有回家,而是一个人去投奔了少林。整整一个夜晚,两个白天,我,一个12岁的小孩子,就在公路上行走,一心要去少林,却根本不清楚何处是路。
那次,我是被寻人启事找回来的。失而复得,父母并没有责怪我,而是在以后的日子给了我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现在回想起来,我仍感谢我的父母,因为正是他们的宽容,使我能够正常地度过自己躁动的青春期,而没有蒙上多少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