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毛风毛菊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褐毛风毛菊

藏药名:杂赤巴莫卡

拼音名:Hemao Fengmaoju英文名:HERBA SAUSSUREAE BRUNNEOPILOSAE书页号:C1-123

标准编号:WS3-BC-0121-95

本品为菊科植物褐毛风毛菊Saussurea brunneopilosa H.-M.、禾叶风毛菊Saussurea graminea Dunn.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花期采收,洗净,稍晾,切段,揉搓出香气,阴干。

【性状】本品长短不等。茎圆柱形,中空,红棕色至黄褐色,直径2~4mm,有纵沟,被密或稀疏的白色绒毛,有的带黄棕色鞘状残叶柄。叶绿色,条形,边缘向背面反卷,长0.5~6cm,宽约1mm,背面密被白色绒毛。头状花序,直径0.8~1.2cm,总苞数层,被白色长柔毛,外层卵状披针形,内层条状,紫红色,花冠长约16mm,先端5裂,基部联合成管状。瘦果圆柱形,棕褐色,具纵棱,先端冠毛浅褐色,外层短,糙毛状,内层长,羽毛状。气清香,味苦。

【鉴别】(1)本品粉末呈浅灰绿色。花粉粒众多,圆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直径35~52μm,萌发孔沟3,外壁较厚,表面有小刺状突起。瘦果冠毛多见,主轴由多细胞组成,直径55~245μm,有较多分枝,每分枝1个单细胞毛,直径17~19μm,先端尖,基部较宽,胞腔大。叶下表皮细胞中非腺毛较多,细长扭曲,直径6~11μm,多碎断,壁较薄,胞腔较大。茎表皮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有的细胞斜壁相接。苞片表皮细胞不等式气孔,副卫细胞4~6个,可见非腺毛脱落的痕迹。导管多为螺纹或梯纹,偶见网纹,直径13~20μm,花瓣表皮细胞长方形,壁波状弯曲。(2)取本品粉末2g,加水30ml,振摇,放置30分钟,滤过。取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2ml,取1ml于试管中,加镁粉少量及盐酸1ml,加热,即显红棕色。(3)取本品粉末1g,加水25ml,煮沸5分钟,趁热滤过。取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1ml,移置试管中。加5%α-萘酚溶液2~3滴,沿管壁加硫酸1ml,两液交界处显紫红色环。

【炮制】除去杂质。

【性味】苦,凉。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用于肝炎,胆囊炎,黄疸,胃肠炎,感冒发热及内脏出血。

【用法与用量】9~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