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礼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原名治礼郎。

汉朝隶大鸿胪寺属官大行令,掌朝会时赞礼仪。东汉员四十七人。

魏、晋沿置。东晋、南朝隶大鸿胪常省,其官亦省置无常。北魏仍置,为冗散之官,有俸无常职。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六品下,二十三年改从九品。北齐时员三十人,隶鸿胪寺司仪署,从九品。

隋朝改隶太常寺,初置十六员炀帝时减为六人,从九品。

唐朝时沿置,四人,从九品上,属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宗庙则设皇帝位于庭,九庙子孙列焉,昭穆异位,去爵从齿。凡樽彝勺幂,篚坫簠簋,登钘笾豆,皆辫其位。凡祭祀朝会,在位拜跪之节,皆赞导之。公卿巡行诸陵,则主其威仪鼓吹而相其礼。掌朝会、祭祀时君臣版位的次序及赞导跪拜礼仪,隶太常寺。唐高宗时因避讳改名奉礼郎。诗人李贺曾做过3年奉礼郎,故世称“李奉礼”。

宋朝时初为寄禄官,神宗元丰改制后,复为太常寺从八品职事官,掌奉币帛授祭祀初献官,大礼则设亲祠版位。辽、金皆置,属太常寺。金从八品,掌设版位,执仪行事。

元朝太常礼仪院置奉礼郎二人,从八品。

明朝时改名赞礼郎,为太常寺属官。掌祭祀、典礼时赞导事务。朱元璋称吴王元年(1367)设,隶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始隶太常寺,秩正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三的。后革二人。另外,南京太常寺亦设七的,嘉靖中革一人。

清朝顺治元年(1644)尚设,满洲十六人,汉员十六人,其后省设不一。乾隆时定汉员十四年,满洲二十二人。定为用六品冠带、食七品俸。又有学习赞礼郎,满洲八人,宗室六人,正九品。另外,盛京礼部亦置,员十六人,均为满员,掌祭祀之仪。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