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舫

李永舫,男,1948年8月10日生于重庆,博士,物理化学专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简历:
1966届高中,1977级大学(华东化工学院抗菌素专业)。
1982年在华东化工学院化学系获硕士学位(专业:物理化学;研究方向:化学热力学和物质结构)。
1986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专业:物理化学;研究方向:电极过程动力学;导师:吴浩青院士)。
工作简历:
1986-1988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后(专业: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方向: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合作导师:钱人元院士)
1988年博士后出站后留化学所工作,1993年晋升研究员,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曾于1988年10月至1991年4月、1992年10月至1993年元月、1994年元月至1994年4月到日本文部省分子科学研究所井口洋夫教授(日本学士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
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到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UCSB)Alan J. Heeger教授(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
1998年10月至11月到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访问教授;
2000年2月至5月到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 Yang Yang教授实验室高访(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研究兴趣:
(1)共轭聚合物太阳电池
(2)白光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和无机半导体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
(3)适用于太阳电池和电致发光的新型共轭聚合物和可溶液加工共轭有机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合成
(4)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和电致发光中的应用
(5)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和导电聚合物透明电极材料。
成果与奖励:
1987年,“锂电池电极反应机理――电化学嵌入反应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排名第一为吴浩青院士);
1993年,“电导聚吡咯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排名第一为钱人元院士);
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电导聚吡咯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排名第一为钱人元院士);
1998年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华为”奖教金。
2005年,“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和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90多篇,与吴浩青院士合著《电化学动力学》,译著《元素手册》,另在10部著作中写有与共轭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等相关的部分章节,发表论文中的206篇被他人引用2500多次。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2536989 传真:(010)62559373 e-mail: liyf@iccas.ac.cn,
website: http://liyf.ic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