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世界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UT:Universal Time,世界时

是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是根据地球自转周期确定的时间。

UT0:零类世界时

由于地球绕自身轴周期旋转(自转),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太阳在东升西落,像一个飞轮,其周期相当于地球绕轴自转的周期。日晷指示该周期的一个分数值,规定这个周期为24小时,秒是日长的1/86400,把它细分和扩大,便得到时、分、秒和年、月、日。由于地球自转外还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又不是圆的,因此上述太阳飞轮的周期并不严格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其差值称为时差,随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改变而变化。早期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认识到这些规律,并对其做了校正。时差数值每天不同,一年中最大最小变化约30分钟。经过这种时差修正的视太阳时称为“平均太阳时”。根据国际协定,将英国格林威治所在子午圈(又称本初子午线)的平太阳时,定义为零类世界时(UT0)。

UT1:一类世界时

如果用一颗远离我们太阳系的星星(恒星)代替太阳作飞轮,则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圆轨道就变得不重要了,由此得到的时标称“恒星时”。恒星时的速率略比太阳时速率快,其差约1天/年,即有 365.2422平太阳日=366.2422恒星日或1平均太阳日/1恒星日=1.00274。相当于一个恒星日比一个太阳日约短4分钟。由于太阳亮度大,测准其圆视面中心的误差大,而恒星离我们很远,在观测仪器上呈现为一个点,测量误差小,因此,天文观测中都是通过恒星时导出平均太阳时。随着研制出质量较好的钟,天文学家注意到,地球上不同地方测得的太阳时归算出得零类世界时UT0存在差异。该差异最后证明源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摆动量约15米。根据世界各地观测所的细心测量,可以修正此摆动带来的影响,与之相应,产生了命名为一类世界时UT1的新标时:UT1是对地球自转轴微小移动(极移)效应进行修正后的UT0.

UT2:二类世界时

摆钟和石英的进一步改进,发现一类世界时UT1也有原因不明的季节性周期变化,对此进行修正,便得到更加均匀的世界时---二类世界时UT2. UT2是对地球自转速率中小季节性变化进行修正后的UT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