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阳镇

历史沿革汶阳之名,始于春秋。因在汶水之北故名。秦朝属齐郡辖地。西汉时期属鲁郡辖地,并建立汶阳县,县城在今镇吴店村。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曾分别属兖州、泰安管辖。1949年划归肥城县。1958年9月,肥城县的高淤、吴店、砖舍三乡合并,成立了汶阳人民公社。1984年1月,汶阳人民公社改为汶阳区,1985年11月,汶阳区改为汶阳镇,辖53个行政村。
地理位置汶阳镇位于东经116°46'—116°57',北纬35°55'—35°58',南北宽4公里,东西长20公里,总面积78.296平方公里,地处泰山脚下,汶河之畔,在肥城、岱岳、宁阳三县(市、区)交界处。
自然环境汶阳镇皆为平原。大汶河从南面沿镇西流,污染严重,给当地的人民群众造成影响。漕浊河从北面穿流而过。四面环水,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农作物旱涝保收,自古称“文明膏腴之地”。《春秋》、《左传》中都有关于“齐鲁必争汶阳田”的记载。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总人口
78201
男
38988
女
39213
家庭户户数
23371
家庭户总人口(总)
78089
家庭户男
38916
家庭户女
39173
0-14岁(总)
16343
0-14岁男
8391
0-14岁女
7952
15-64岁(总)
55473
15-64岁男
28105
15-64岁女
27368
65岁及以上(总)
6385
65岁及以上男
2492
65岁及以上女
389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7053
矿产资源汶阳镇境内有丰富的石膏资源,石膏矿床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资源储存量120亿吨以上,占整个亚洲石膏储量的1/4,是全国储量最大的石膏生产基地。石膏矿床矿层多而集中,厚度大而变化小,品位高而稳定,矿层埋深140米—600米,矿层厚度达16米—48米。石膏矿层平均品位较高,属I、II级石膏储量约为100亿吨以上(详情见网站 http://www.shigao-sdfcwy.tom)。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亿元,财政收入120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9元。2004年1—6月份,实现经济总收入10.9亿元,完成工商税收162万元。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镇经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保持18%的增长速度,2005年达到27亿元,2010年达到62亿元;财政收入保持年均26%的增长速度,2005年(按同比口径)达到978万元,2010年达到200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年均增长30%。
汶阳镇已经形成精细化工、机械配件、建筑安装、农产品加工、石膏建材、橡胶制品六大主导产业的工业生产体系。拥有山东瑞泰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吉明美工业有限公司、山东鲁龙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山东大众橡胶有限公司等4家规模企业,拥有各类私营企业40多家。2004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完成销售收入10.2亿元,实现利税8125万元,实现税金1286万元。
汶阳高产农业全国闻名。六十年代就有“苏联有个乌克兰,中国有个汶阳田”之说,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纪登奎、谷牧、田纪云等多次到汶阳视察农业,是泰安市第一个“吨粮镇”。汶阳农业在八九十年代,由于种植结构的不合理,人民群众一直背着粮食包袱不放,造成了“高产穷队”的落后面貌。
汶阳镇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自主发展”和“压缩粮食作物、扩增经济作物”的原则,大力度地开展种植结构调整,使粮经比例达到6:4,形成“东菜西林,遍地桑园”的发展格局。其中,桑园保有量在8000亩以上;苗木面积达到1万亩;芦笋面积达到3000亩;新建农业龙头加工企业一处,年可贮藏加工蔬菜3000吨,该项目于2004年4月份生产。
城镇建设发展规划
按省规划设施院设计逐年实施,2005年,城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5万人。2015年,城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完成公路建设三年规划,其中,2003年完成27.9公里,2004年完成36.5公里,2005年修补完善6.96公里。2004年完成汶阳广场建设。
建设现状
镇驻地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镇区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长40公里的大坡路改造、4公里的汶河路、汶阳大街改造,城区“三纵四横”路网建设。城镇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商贸金融繁荣活跃,各类市场和餐饮娱乐服务设施完善配套,建起了容纳100个摊位的汶滨商城。
特色产品1、有机蔬菜。汶阳镇发展有机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有机菜作为增收富民的特色产业来抓,突出规模种植,科学规划,积极引导。2007年发展有机蔬菜基地16个、面积6000亩,总面积达1.4万亩,办理BCS、OFDC、OCIA、JONA等各类有机认证5个,总数达到40个。面积2.3万亩,亩均纯收入3500元左右。

2、苗木产业。汶阳镇依托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适宜苗木生产的天然优势,经过近三十年持续不断的积累发展,形成了以塔房村、武新村为龙头,带动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苗木繁育基地,现有杨树、法桐、柳树、 国槐、白蜡、女贞类、黄杨类、银杏、百日红、紫叶李、紫叶矮樱、红叶小蘖等各类苗木品种40余个,面积达到8500亩,占全镇总面积的1/4以上(其中,杨树苗3500亩,法桐1900亩,国槐850亩,柳树类260 亩,毛白蜡400亩,银杏100亩,紫叶李110亩,紫叶矮樱90亩,百日红、五角枫、小黄杨、女贞等其它小花灌木1290亩)。2007年生产交易量达到4000万株,产品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销售收入达到八千万元,涌现出年销售额过百万元的大户五十余人。多年来已成为江北地区最大的苗木生产集散地和价格形成指导中心。2005年被山东省林业局评为花木强镇。
3、瑞泰纤维素系列。瑞泰纤维素是泰安瑞泰纤维素有限公司为适应纤维素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不断投资建设的一系列类型的纤维素。主要包括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药用彩色包衣粉等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建材、化妆品、塑料、军工、纺织、造纸、油气田开采等领域,分别做成膜剂、粘结剂、分散剂、稳定剂、增稠剂、保水剂等。产品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德国、美国、加拿大、印度、东南亚、中东一带的国家和地区。目前,纤维素年产量列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产品出口占同行业的80%,国内市场销售率达到70%。
4、石膏。汶阳镇境内拥有丰富的石膏资源,已成为汶阳主导产业之一。全镇各类石膏加工项目总数达到20个,年石膏开采总量达到70万吨,石膏粉年加工能力达到67万吨,石膏深加工项目涉及石膏砌块、纸面石膏板、石膏空心条板,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平米。
5、桑蚕。按照泰安、肥城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汶阳镇始终坚持把桑蚕生产作为增收富民的特色产业来抓,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强化措施,加快培植,桑蚕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全镇共有桑蚕5000亩,07年新调整落实面积2000亩。2007年,全镇蚕茧总产量 55.8万公斤,总收入1228万元,亩均收入5000元。
下辖村[2]
吴店村
东高余村
西高余村
西浊村
河岔口村
薛寨村
袁寨村
汪城宫村
武新村
明新村
张楼村
张城宫村
董城宫村
新集村
胡庄村
塔坊村
北庄村
李店村
浊北村
浊前村
浊东村
董庙村
郭店村
新刘村
马东史村
田东史村
康孟庄村
范武村
城南村
城东村
城西村
李楼村
宿楼村
囤庄村
沟西村
三娘庙村
贾南村
贾北村
北店村
宋孝门村
砖东村
砖西村
西南庄村
姜华村
姜杭村
高杭村
张庙村
岗子村
许楼村
西徐村
李庄村
孙庄村
张店村
汶阳名人
欧阳中石
学问家、教育家
山东泰安汶阳人。男,汉族,任北京师范学院逻辑学副教授,兼任书法艺术专业主讲。学书先从师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举国专。常作行书,从法二王,而又取势于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点法。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尤致力于书学教育工作,在首都师范学院创建书法艺术专业(本科),并兼任北京数家高等学校书法艺术顾问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艺术顾问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部主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田纪云
田纪云(1929—)山东肥城汶阳人,1945年5月入党,1945年1月参加工作,中学文化。1945—1949年,在鲁西南第三抗日中学从事战勤工作,冀鲁豫朝城县一区土改工作组组长,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会计,赣东北行署财政处会计。1949—1953年,任贵州省贵阳市军管会财政接管部机要秘书,贵阳人民革命大学班主任、贵州省财政干部训练班主任。1953—1969年,任贵州省财政厅秘书科副科长、科长,省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省财政厅计划科科长、预算处处长,省财政厅副厅长,西南局财办财金处副处长。1969—1981年,任四川省革委会财贸经营管理组副组长,省财政局副局长、局长,省财政厅厅长。1981—1983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成员。1983—1987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副组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7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