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卡满族乡
莽卡乡是九台的满族乡
简介位于九台市东南端,辖12个村,114个社,44个自然屯,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97公顷,其中水田2456公顷,人口33355人。其中满族占30%,其乡政府所在地在舍岭屯。莽卡乡开发于明朝正德十五年,清末这里为乡邮,归吉林将军管辖,中华民国时为吉林县二区,1949年解放,成立九台县舍岭区政府,1956年成立舍岭乡政府,1958年为其塔木公社舍岭管理区,1961年成立沿江人民公社,1987年成立莽卡满族乡。
历史莽卡满族乡因莽卡屯而得名。而莽卡在满语中是沙丘的意思。莽卡屯地处松花江西岸,隔江与舒兰相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舟楫往来水路交通便利,可以说依山傍水,江山如画。据《九台文史资料》介绍,莽卡屯,明代属扈伦女真乌拉部。早在满清年间(公元1650年)即有满族正白旗佟姓大户人家“随龙征讨”,首先来此开荒占草。接着又有满族杨、石两姓人家相继来此开荒种地,惨淡经营。到了乾隆年间(公元1730年)又有旗人韩姓人家来此落户,这样,此屯逐渐形成了。后来,人们便把先来此地的佟、杨、石、韩四姓称为“四大家族”,其中杨姓居多。
传说由于莽卡屯地处松江边,沙多土细,每当春季,狂风卷起,黄沙满天,落在村边一带,形成了漫长的沙岗,宛如一条巨蟒卧在村边,阻挡行路,人们出入屯子很不方便,因此老百姓就给这个屯起名叫莽卡(沙丘)屯。莽卡满族乡也因此而名之。
莽卡满族乡历史比较悠久。据《九台县文物志》载,早在青铜时代,莽卡乡舍岭村舍岭屯就有人们在生活,现在一处“北山遗址”可以为证。辽金时代,莽卡乡松江村仍有富家坟遗址、松江山城,是辽时期的古城,现在莽卡乡松江村小锦州屯。九台市境内迄今发现的辽金时代的古城址共22处,莽卡就占了7处,即:东尤屯古城、城子山古城、江西古城、邱家沟古城、南城子古城、后苇子沟古城和富家坟古城。同时还有古窑藏址一处,即谢屯窑藏,位于谢屯村五社。明清时代古墓葬一处,即博尔哈通古墓葬,位于谢屯村博尔哈通屯。由于莽卡历史久,所以出土文物颇丰。现九台市文物管理所现存的各时期的重点文物63件中,莽卡乡出土的文物就达12件,既有青铜时代的刮削器、石核、打制石斧、又有金时的铜嘎拉哈、铁镰铁刀,也还有明清时的白色釉青花瓷碗、豆绿瓷瓶、青铜短剑、长木柄银勺、缠枝牡丹纹铜牌饰、三角鳞纹铜牌饰、铜铃、铜器柄、凤首龙尾铜饰件等。
风俗莽卡满族乡辖12个村,总人口为33355人,其中满族人口占36%。满族信仰萨满教。在祭祀祖先时,“萨满”头戴神帽,身穿长布裙,腰系响铃,击鼓而舞,口唱神歌,歌颂太平,赞颂祖先的功德,每逢农历龙、虎年举行仪式,续修家谱。
“萨满”(传说中的神)相传几百年前,松花江岸边有两位大萨满,一位石萨满,奇克特力氏,也就是石姓头位太爷崇吉德;另一位敖萨满,鄂济氏,是石萨满的内弟。两位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各自领导一个家族,互相不服。决定水中斗法一决高下。于是敖萨满把单鼓撇在江里,立刻变成一只小船,敖安安稳稳坐与船上,向对岸漂行。石萨满跳下水中,变成一条象船那么大的鱼,乘风破浪向敖萨满的船扑来,却被敖萨满事先准备好的鱼叉刺透了石萨满的脖颈,当场死亡。
石萨满死后,当晚给妻子托梦,不要出灵,等七七四十九天,就可复活,可报一叉之仇。谁想妻子是敖萨满的姐姐,就把梦中之事告之于弟,弟一不做二不休,趁天黑人静,动员鄂济氏族人用柴禾把石萨满的棺材烧了,在烧的过程中忽听一声巨响,只见大萨满崇吉德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凌空而起飞升了,成神了。奇克特利哈拉从此留下“火炼金神”——也就是“跑火池”的祭祀习俗,传承至今。
前景如今的莽卡满族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土质肥沃,盛产水稻,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比较富庶,正在向现代化新农村大步迈进,相信莽卡满族乡的前景会更加美好!